民革吉林省委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活动纪实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是个朝鲜族聚居村落,位于图们市西北部,距离市区不到10公里,常住人口180人,耕地少,村民多在外打工,人口老龄化严重,生产力薄弱,生活贫困。水南村的村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摆脱贫困。
2015年12月16日,省委、省政府在吉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到2018年实现“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2016年1月4日,由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参与帮扶”活动正式启动,我省脱贫攻坚序幕全面拉开。水南村的机遇来了。
“不能让助人者还生活在贫困中”
根据工作安排,水南村成为民革吉林省委的帮扶对象。接到任务后,民革吉林省委迅速制定扶贫计划、成立领导小组,积极投入到工作中。1月4日,元旦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吉林省委主委张伯军,副主委郭乃硕一行来到水南村,就脱贫攻坚任务进行对接。
扶贫组围坐在村民姜东植老人家的炕上,唠起家常。外面天寒地冻,屋里暖意融融。老人不会汉语,需要村主任老罗一句一句地翻译。据了解,姜东植今年70岁,老伴68岁。他们有一个40多岁的女儿,名叫春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24小时监护。家里受此拖累,一直在贫困线上争扎。其实,春梅并非他们亲生,是他们收养的弃婴,当时所有人都极力劝阻,但是老两口可怜春梅,决定把她抚养长大。在了解情况后,扶贫组被这家人的善举感动。张伯军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你们早日脱贫致富。”离开时,老人执意要送一送大家。他倚在自家的铁门上,目送大家走远,迟迟不肯回屋。
像慰问、资助这种“输血”式的扶贫方法可能会暂时解决贫困户当前的困难,但是缺乏可持续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带动村民集体经济的发展,变“输血”为“造血”,才能掌握“利器”,真正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在水南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扶贫组与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村干部、村民进行了座谈,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的思路和办法,对扶贫项目、产业进行了探讨。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发表着看法和观点。扶贫组对大家的观点进行了记录整理,收集了大量资料,为之后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没有理由不摆脱贫困”
1月15日,民革中央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民革组织参与做好“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工作做了部署安排。
1月18日,延边地区遭遇大雪降温天气,气温下降到零下20多度。为了争取时间,扶贫组冒着雪,再次来到水南村。雪把进村的路封住了,车根本进不去,只能步行。积雪末过了脚,寒风像刀子一样猛刮。这次,扶贫组带来了农业专家、企业家、文艺工作者,对水南村的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探寻潜在的产业发展条件。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对当地的农业、牧业、食用菌养殖等产业进行了调研,延边大学的专家学者对当地发展民俗旅游业的条件进行了考察。这使得扶贫组在第一时间收集到宝贵的资料,为水南村早日实现脱贫争取时间。
2月3日,春节的脚步临近,扶贫组又一次来到水南村。这一次,他们既带来了节日的问候,又带来了20多位民革企业家,实现企业家与贫困户的“一对一”结对帮扶。郭乃硕说:“民革党员中有很多企业家,他们富而思源,愿意用自己的资金和行动去扶危济困,愿意在脱贫攻坚战中搭把手、添把劲。”企业家们分别走进自己结对帮扶的家庭,了解情况,并与他们建立长期联系。在村民家中,他们不像是老板,更像是亲戚、邻居和朋友。“帮助我们的人都能这么用心,我们没有理由不摆脱贫困。”石岘镇党委书记杨文一说。
“该开工的开工,该种植的种植”
经过多方建议和论证,引进、种植藜麦很适合作为水南村的脱贫项目。藜麦是一种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洲,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如果加以推广,再加上专业技术保障,产值将达到玉米的3倍,是一个见效很快的脱贫项目。最终通过种植环境进行检测与评估,得出的结论显示,水南村适宜推广藜麦种植项目。
为了确保精准扶贫,民革吉林省委对贫困户进行捆绑式帮扶,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以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保证他们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除此之外,民革吉林省委还帮助贫困户购买保险,为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最低的、长期的保障。
4月9日,民革吉林省委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在长春召开。张伯军在会上说: “大家一起做事,把工作真正开展起来,落在实处,只要心境是好的,干劲是足的,最后肯定是成功的。”张伯军的这句话被与会者写在笔下,记在心间。
又到了一年中的春耕时节,在四季之中最美好的春天,人们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温暖的土地上,期盼着收获与富足。生活就因这平凡的梦想而忙碌起来、精彩起来。石岘镇政府门前伫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石头,上面刻着“石岘梦想”四个大字,“石岘”与“实现”同音,意为“实现梦想”。这四个字是红色的,红得鲜艳,红得带劲。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大好时光里,水南村距离它的梦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