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正能量,古城涌动新风尚
记者吴芳 通讯员万永春
春天的襄阳,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漫步古城,一股蓬勃生长、向上向善的新风扑面而来:大街小巷制作精美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众多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城乡,身边好人传递榜样的力量……
营造氛围,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市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弘扬道德理念、传播主流价值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从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从公交站台到建筑围挡、从商业街区到农贸市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
《襄阳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建立起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做好协同推进大文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共放异彩。
我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原创系列歌曲13首,有童谣版、校园版、市民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大家唱活动,将其融入市民广场舞、学校音乐教学、企事业和机关群众文化活动、城市宣传中,让“24个字”的精髓随歌入心。
学透理论,凝聚智慧,推动改革。十八大以来,市委中心组共组织30多次集体学习,举办17期“襄阳论坛”,聘请专家作专题辅导。市领导坚持撰写读书笔记,每人半年交流发言一次以上。举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十八大专题培训班12期,参训人员达7000多人次;开办干部夜校110多所,组建千名群众宣讲团、千名网友宣讲团、千人文艺宣讲队,开展宣讲活动3万多场次。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机关干部“学讲评”、汉江讲坛、隆中论坛等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氛围浓、声势大、效果好。
城市推崇阅读,阅读改变城市。我市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这座城市,读书已经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日常生活需要、一种大众无法割舍的精神追求。
典型引路,榜样传递正能量
感动力量,德润襄阳。
猎鹰翱翔,他连续蹲守48个夜班,只因一起连环盗窃案;面对危险,在破获襄阳最大一起制贩毒案时,他冲锋在前;2015年7月17日,“喇叭民警”吴继革倒在处警现场,随身携带的一支喇叭成为群众对他的永远记忆。
山于财、山仲湖父子二人凭着愚公移山的勇气和执著,开路、护路。坚持35年,日复一日义务维修4公里的公路,为乡亲们守护着一条大山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为山里人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
他们的故事通过道德讲堂传遍千家万户。他们的行动,离不开共同的理想信念支撑。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襄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从不忘建设精神家园。
全面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传递正能量。我市利用机关、社区、企业、村组、市民学校、职工学堂等阵地,把讲堂办到群众的家门口,让道德讲堂成为提升市民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2015年以来,全市已开展道德讲堂活动5000多场次,数百万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深受感染。“感动襄阳十大人物”、“襄阳楷模”、“襄阳百杰”……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的评选表彰活动,选树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道德品质和高尚价值追求的先进典型,全面展示了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引领全社会认知认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荐先进、学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和行动热潮。
从一个好人的凡人善举到一群模范的身先士卒,从一座城市的好人频出到整个社会的崇德尚善,“好人现象”引发“好人效应”,襄阳正把“好人”道德建设作为立市之本。
润物无声,文明之花处处盛开
3月6日,在铁路社区特奥班,63岁的志愿者王华革正手把手地教一位残疾孩子画画,说道:“手放松,慢慢画。”
2006年,退休教师王华革在铁路社区筹建了特奥班。每周一、三、五,她都会来这里陪残疾孩子做康复训练,教他们画画、剪纸、吹乐器。她的智障儿子被培养成多次在国际大赛获奖的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她主动与残疾人家长和孩子分享经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勇气。近日,她还获得了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9年过去了,特奥班的学生袁冶、彭亮成为全国特奥会冠军,严阳、熊俊军摘得省特奥会冠军奖牌;赵磊在省智协举办的红歌大赛中取得第一,还有李帅、张君、刘杨……他们学会了不同的才艺。特奥班带给残障人士、义工老师的,有感动,有收获,也有希望……
和王华革一样,我市还有许多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和他人,比如,运建立、耿辉、邓粮等优秀志愿者,军分区警备纠察排、汉江义务救护队、缘善汇等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我市的志愿服务已形成品牌。
正能量存于每一个人心中,并渴望与他人相连。在榜样的带动下,市民崇德向善、争做“好人”,我市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如今,我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57.8万人,成立志愿服务分队4400多个,他们帮困济穷、应急救援、热心公益、保护环境。“五城同创”如火如荼地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同步进行,群众的精神境界、文明风尚逐步提高。襄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市民荣誉感明显增强。居民刘静自豪地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襄阳人,我亲眼见证了襄阳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坚实而有力的创建活动,让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创文”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是深远的,文明会潜移默化地成为襄阳市民的内在品格气质。居民杨悦说:“城市美了,市民素质高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和谐了,幸福感也更强了。”
随着“创文”行动的蓬勃开展,文明的种子日益植根到每个人的心田,成为自觉行为准则和基本价值取向。
过去,随手乱扔、横穿马路、闯红灯等现象较多。如今,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司机多了,乱穿马路的行人少了;公交车上,让座的乘客多了。
做文明人、创文明城——这座城市的共同价值取向与全民实践,正让软实力硬起来,树立起新的风尚。居民刘静说:“襄阳志愿服务队伍越来越多,志愿者们的身影每天出现在街头,给需要的人送去温暖和帮助。”
经济崛起、社会进步、文明和谐……襄阳人民正精心浇灌着美丽的文明之花,阔步迈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