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引领时代风尚

    城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全区各部门互相联动,形成合力,区关工委主动作为,狠抓落实,积极会同文明办、教体局、团委、妇联、总工会等部门,在全区中小学生、大中专院校学生、青年教师及青年职工中广泛开展 “两史”“三爱”教育,并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活动载体,确保教育活动有文件、有教材、有方案、有“五老”参与,有实际效果。
把握正确方向,明确教育主旨
    区关工委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采取日常教育灌输和主题教育补充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两史”教育入脑、入心、入行。一是将党史国史教育贯穿于学校课堂教学的始终,与开展“三爱”教育相结合。区关工委与区教体局、团区委等部门联合,组织全区各中小学校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举行演讲比赛、畅写感恩寄语等形式,开展“红歌献给党”合唱比赛等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更好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促进青少年成长。二是依托重大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党史国史主题教育和专家事迹报告会。城阳区关工委紧紧抓住七一、国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邀请周恩来总理的侄子周保章、“两弹一星”科研元老魏世杰等作报告,开展了“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等20多项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党史国史主题教育活动,向青少年讲述中国共产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探索史、奋斗史,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发奋学习,为祖国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挖掘本地资源,夯实教育基础
    区关工委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保证了活动开展有场地、有教材,更加生动有力,让青少年从身边学起,提高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深化“两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力推进各级史志编纂工作,将“两史”教育与地方史、家乡史教育相结合。目前,全区6个街道的街道志编纂工作已全部完成,成为全市唯一完成辖区内街道志印刷、出版发行的区(市)。将党史国史教育与地方史、家乡史相融合,联合区史志办,组织开展青少年区史、街道史、社区史学习活动,发动“五老”参与其中,编印街道史小册子、风俗文化读本等书籍,依托社区党史纪念馆、国学讲堂、市民议事厅等平台,以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为线索,以地方史、家乡史为补充,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丰富了“两史”教育的内涵。利用童真宫、仇志海博物馆、胡峄阳文化园、康成书院等传统教育阵地,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现场教学,让青少年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利用惜福镇革命烈士陵园、毛公山等革命教育基地,组织青少年进行清明节祭扫先烈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全区有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1处(国学公园),市级教育基地8处,区级教育基地47处,每年分批次、分学段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受教育学生达7万余人次。
丰富活动内涵,升华教育效果
    依托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采取更加贴近青少年需求、紧跟时代步伐的活动形式。一是强化青少年养成教育,引导青少年争做品德高尚的好少年。近年来,区关工委和区教体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探索养成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二是依托社区文化教育设施,对教育活动进行巩固和提升。依托区、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完善各类“四点半学校”建设和“父母学堂”和“家长大讲堂”建设,每年举办各类党史国史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家庭教育讲座200余场,受益家长均近2万人次;成立“五老”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宣讲,使青少年了解祖国和家乡取得的非凡业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培树典型,引领和谐文明新风尚。在全区中小学中发起“美德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带动更多的家庭和青少年崇德向善,传颂好家风,涵养好家教,歌颂美好师德,培育好少年。
魏玉雪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