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好人学习——古都咸阳的道德新风尚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从我踏上那个三尺讲台开始,我就立志要做一名学生爱戴、家长信任、社会认可的好老师。”对于呼秀珍来说,她这一生最珍爱的就是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身份,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奉献精神”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6月6日上午9点,陕西咸阳。在5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活动现场,第一个好人事迹的发布,马上就打动了全场观众的心。
敬业奉献 蜡烛成灰泪始干
1965年,呼秀珍来到陕西陇县铁路小学,成为一名小学临时代课教师。1999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呼秀珍被破例推迟3年退休。3年后,学校又返聘了她。至今,她依然风风火火,52年没请过一天病事假,哪怕是自己在家不慎煤气中毒需要就医,她也仅仅是和其他老师临时把上午的课调换到了下午。52年来,她没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没放弃过一个调皮学生,没收过学生一分钱补课费,哪里需要,就会出现在哪里。
“做妈妈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她几乎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这份事业,但做妈妈的女儿,有时又是遗憾和委屈的,因为每每在我需要母爱呵护的时候,她却不能陪在我的身边。”这是呼秀珍大女儿郭巧对母爱最直观的评价。
从教52年,呼秀珍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换来了桃李满天下,在三尺讲台上谱写了一曲平凡而又伟大的奉献之歌。
诚以待人,信以服人,是敬业者永远秉持的原则;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奉献着始终恪守的风格。呼秀珍老师即使没有豪言壮语,仅凭这一份默默耕耘,凭一份爱岗如家,便足以做主人翁精神的表率。
见义勇为 用生命守护生命
时隔多年,亓元博依然记得那个让他心痛的夜晚,3条鲜活的生命因为救援不及时在他眼前逝去,“都是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啊,我把他们从水里摸上来的时候都没气了,回到家以后难受的咋也睡不着。”这起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溺水事件,让亓元博从此变成了水库边的“义务安全员”。
二十多年间,亓元博先后11次跳入自家门口的那个水库,7条鲜活的生命因他而得以延续,因为他的坚守,这三四年水库没有再发生一起溺水事件。一次跳水救人也许是偶然,但11次不顾个人安危、见义勇为就凝聚成了他生命中的“必然”。
对于兴平市中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车床工赵振华来说,“男人”二字意味着社会的担当。他和同事出差准备乘坐火车时,一个小女孩不小心从站台跌落在了轨道上,面对即将驶来的列车,他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把孩子救起。“这种事不敢想,一想估计就不敢跳下去了,这全凭下意识的那股劲。”赵振华说。最直白的语言反而最能打动人心。
亓元博、赵振华,这中国亿万平凡中的最微小的存在,却用实际行动对“见义勇为”做出了最生动的诠释。“纵死侠骨香,不愧世上英。”紧急关头,生死瞬间,他们侠肝义胆,挺身而出,以无私的品质和大爱的情怀,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还有卖房卖车也要给农民工按时发工资的诚实守信好人焦晓峰、64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照顾小叔子的孝老爱亲好人计宗英……活动现场,一位位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陆续走上舞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畅谈自己的感受。短短的两个小时里,现场不时迸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特别是听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节时,不少人眼中泛起了泪花。
道德的力量春风化雨,道德的传承惠及千秋。近年来,陕西省咸阳市不断深入挖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所体现出的深刻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全社会营造了学习好人、崇尚好人、关爱好人、争做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