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姚庄乡:垃圾分类成风尚

近日,郏县姚庄乡解庄村村民尹海龙一手掂着垃圾桶、一手拿着竹制长镊子走出家门,来到路旁垃圾桶前,娴熟地将“可沤粪”与“不可沤粪”垃圾分开投放。“我们村垃圾分类已经实行了两年多,老百姓都习惯了,你看看我们村很少见到白色垃圾。”尹海龙笑着说。

顺着村内南北大街向南走,只见不足20米就摆放有一组蓝色和绿色的带盖垃圾桶,蓝色桶体上印有“可沤粪垃圾”,绿色的印有“不可沤粪垃圾”。随行的解庄村党支部书记尹海迎说,解庄村含解庄和赵庄两个自然村378户1251口人,其中垃圾桶就设置有150多组,村民出门不足20米就可以倒垃圾。

“原来没实行垃圾分类投放时,村边寨壕里和路边树底下、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能看到白色垃圾,尤其是冬天,有些塑料袋缠到树枝上,非常不美观,最主要的是这些垃圾自然降解慢,咱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祸患呀!”尹海迎说。为了美化环境,减少对土壤和饮用水等的污染,2016年冬天,该村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说难也不难,不外乎多摆放一个垃圾桶,但最难的是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不好培养。以前随便一倒完事,现在要求分拣。”尹海迎说,为促使大家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该村相继组织召开村干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全体村民大会,教给大家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相关知识,家家户户签订了分类投放承诺书,要求村干部分包到组,各自对辖区群众进行指导,同时为每两户村民发放一组“可沤粪”和“不可沤粪”垃圾桶,要求两家互相监督、协同合作。“经过3个多月的磨合,村民的环保观念总算养成了。”尹海迎说。

尹海迎说,该村在督导基础上,还开展了有奖知识问答、横幅签名、垃圾分类等互动游戏以及报名垃圾分类志愿者等系列活动,让不少居民对这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赞不绝口。

“比如说厨房的垃圾有调料包装瓶和袋子,还有择下来的菜叶以及鸡蛋壳、骨头等,刚开始我嫌麻烦,都掺在一起倒,被村干部发现后批评了两三次,后来再也不敢了。”该村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尹姓村民说。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下去,通过购买垃圾桶再进行精细分拣,充分调动党员、督导员、志愿者力量,逐步宣传以点带面,形成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村委协调、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尹海迎说。(郏县县委宣传部 张鸿雨供稿)

(责编:常力元、杨晓娜)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云

 

推荐阅读

让"中国碗"多盛"河南粮"
  8600万亩小麦颗粒归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近年来,河南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左右。全国1/10的粮食、超过1/4的小麦均产自这里,“粮仓”实至名归。……【详细】

让"中国碗"多盛"河南粮"   8600万亩小麦颗粒归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近年来,河南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左右。全国1/10的粮食、超过1/4的小麦均产自这里,“粮仓”实至名归。……【详细】

河南洛阳探索文旅融合:让文化"活"起来

  古都洛阳已经成了新晋“网红”。

  在某视频平台的“打卡”榜上,洛阳高居榜眼。华灯璀璨的应天门、别具一格的九州池、古今辉映的洛邑古城,这些“网红”地标成了洛阳新的旅游名片。……【详细】

河南洛阳探索文旅融合:让文化"活"起来   古都洛阳已经成了新晋“网红”。
  在某视频平台的“打卡”榜上,洛阳高居榜眼。华灯璀璨的应天门、别具一格的九州池、古今辉映的洛邑古城,这些“网红”地标成了洛阳新的旅游名片。……【详细】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