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养新型军事广播电视人才

提 要: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开启了军事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为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军队新型主流媒体,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广阔空间。积极培养新型的军事广播电视人才,增强他们服务备战打仗的多维本领,已成为加快融媒体发展步伐的当务之急。必须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合力打好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的攻坚战。

关键词:军事广电人才;新型主流媒体;跨文化传播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是人才优势。前不久,根据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深化军队改革的决策部署,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开启了军事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为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军队新型主流媒体,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广阔空间。而要真正实现媒体转型发展战略,当务之急需要培养一支技能全面、素质过硬的“全媒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讲政治聚主业,增强媒体人员服务备战打仗的多维本领

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队媒体是党的喉舌,讲政治理所当然是第一位的。同时,新时代的军队使命任务又决定了军队新闻宣传的使命任务,军队媒体服务打赢又始终是第一要务。因此,必须着眼政治要求、瞄准新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定位培养军队媒体人才。

其一,要组织媒体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强军思想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这样,使他们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深度,增强在复杂舆论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能力。当前,全军部队都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要引导新闻采编人员自觉把自己摆进去,并结合重大演习、比武竞赛、国际维和报道等实践锻炼,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锤炼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绝对忠诚,打造“四铁”人才队伍。现在广播电视部正结合“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报道,让编辑记者走进英雄部队,穿越历史硝烟,感悟红色血脉在一代代青年官兵中的接续传承;走进我军武器装备最先进的部队,在采访拍摄中感悟军队改革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收到好的效果。

其二,要通过参加经常性形势备战和根本职能教育,增强编辑记者服务备战打仗的意识。要使其主动把镜头、话筒和笔头对准强军实践,把报道主题聚焦练兵备战,真正做到军事训练在哪里开展,军事记者就跟进到哪里,在深入兵心、融入实战化训练中增强新闻发现力和敏锐度,在报道中充分展现广大官兵的训练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舆论宣传对部队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

其三,要从部队中选拔优秀人员设立专业“战斗摄影队”,把报道力量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要直接对接训练一线和基层作战单元,使其成为媒体的快速反应力量,确保一有新闻事件发生便可迅速展开直播报道。在武警福建总队,有1/3的报道员都选拔于特战队员中,他们成为报道员后仍经常与特战队员一起参加“魔鬼周”集训,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还要竭力跑到特战队员前面拍摄,并在短时间内快速剪辑发出。这对报道员不仅是业务素质的检验,更是身体素质的考验。这样真刀真枪的磨练,有利于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使之迅速成长为能够服务备战打仗、担当急难险重任务的报道骨干。

二、打破媒介专业壁垒,提高采编人员融合新闻生产能力

走向深化的媒体融合,正挑战着军事广播电视媒体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固有采编方式,需要有针对性、分层次地进行全媒体人才培训,打破学科壁垒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界限,重构军事新闻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认清这场传统媒体的自我革命,是每个军事新闻人都必须经历的蜕变。要用“开放、平等、互动、合作”的精神主动融入新媒体,提高军事新闻传播的全维影响力。过去策划、采访、拍摄、录制各自为战,现在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要实现内容共享,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能力转型,具备重新整合既有各类资源,主动将媒体的影响力延伸到新媒体的能力。近段时间,央视《军事报道》与央广军事节目《国防时空》《国防新干线》等栏目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合作,提高了记者的复合技能。

其次,要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数字化、个性化、互动性,使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模式受到的冲击。通过开办全媒体报道培训班、建立跨媒介交流机制等形式,使编辑记者快速掌握视频、音频、网页制作、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媒介融合新闻产品的编辑与制作等融媒体采编技能,成为全能型的行家里手。特别要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VR技术、AR技术等学习掌握,探索不断出现的新科技对军事新闻报道方式的改变。

再次,要通过重大演习现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报道任务,锻炼军事记者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要使他们能够在新闻现场及时发回第一手素材,以融合媒体形式进行采写编播,利用多屏多终端的跨媒体传播,以适应不同平台播出需要。比如,今年4月14日叙利亚遭遇空袭,央视战地记者从出镜、编辑、导播、摄像到卫星传输、新媒体移动直播多重任务一人担负,第一时间发回现场报道,体现了媒体融合时代记者的全能型素质。

三、重视媒体智囊作用,打造创意创新团队

要让军事广播电视节目从保高原向创高峰、出精品提升,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于节目研发和视听创意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现在军队广播电视人才还主要集中在采、摄、编、播等技术层面,传统节目模式已进入瓶颈,融媒体时代的节目研发人才极其匮乏,而军事新闻特别节目、主题报道等的策划研发需求量又很大,播出时间要求紧,如果在节目研发上临时上阵,播出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这就需要选拔优秀人员,加强节目研发能力的培养,打造创意团队,进行广播电视融媒体节目创新。

一是通过科学的创意创新思维训练,不停歇的头脑风暴,强化研发人员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动态思维。要打破思维禁锢,激活创意灵感,对节目形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变。《军事报道》微信公众号在4月23日推出特别策划《我的家乡我的舰》,让海军战士用乡音乡情讲述以自己家乡命名的战舰,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这些策划包装人员,都是“90后”年轻编辑记者,展现出了他们创新的思维活力。

是组织策划人员对国内外重点节目形态进行持续研究。不盲目照抄照搬,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军事节目的特点进行原创性研发,特别是提高对部队和地方受众收视心理的调研能力。

三是以开放的心态,定期与媒体领军人物、技术创新精英、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由此掌握节目策划、制作、包装、播出、互动等全流程融媒体节目创新方式,打造超高人气的品牌节目。央广军事推出的《大国军藏——10件珍品的声音导览》,邀请张译、郭晓冬、富大龙、侯勇等曾经成功塑造过军人形象的演员来客串“特别讲解员”,让国防大学近10位权威专家,在对整体内容把关的同时,扮演了更高层次上的“讲解”“解读”角色,在突出历史细节的基础上增强了可听性,通过《国防时空》和央广新媒体形态播出后,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确立全球化传播视角,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

现在,军队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较多地展现出内部化传播形态,而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越来越需要国际化视角。采编人员只有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才能实现国际传播的当地化,也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军队媒体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当前,我军出国联演联训越来越频繁,对外交往越来越多样,可利用这些契机加快培养采编人员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一方面,开展跨文化传播培训,进行多种理论范式的学习和实际案例的分析,通过专家教授的案例讲解,开阔多元文化思维和视野,熟练掌握跨文化传播的技巧。目前,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相应的课程,理念更新快。定期组织媒体人员参加学习培训,能够不断掌握前沿动态和信息。

今年2月,笔者参加在希腊举行的《多国文化环境中的影响行动》课程培训,进行浸入式学习,深切感受到了外军对于跨文化传播能力素质的重视。他们在开设的课程设置中突出文化对于传播的影响,强调传播要采用差异化策略,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传播策略要因地因人而宜,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为不同国家的受众所接受。在课堂实践环节,外军学员以开放式姿态主动了解他国文化,通过培训达到了交流无障碍的目的。军队媒体机构还可以组织人员参观国外的媒体机构,了解他们的运作理念,以提高我军媒体人的国际化视野和广电节目的制作水平。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