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引领历史课堂“变脸”

  测评引领历史课堂“变脸”

  ——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初中“生命历史”课堂变革观察

历史课堂上举办的评价历史人物辩论会。 张桂玲 摄

  教学主张,不能只高悬在空中,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最关键的是要看它能否从云端“落地”,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最终成为教室里师生共同经历的一种“生命方式”。淄博市张店区教研室历史教研员邢凤珍,不仅提出了“创设情趣课堂,教有生命的历史”这一教学主张,而且找到了促使这一主张“落地”的关键环节——测评。

  课堂变或不变,测评是关键

  2015年,张店区教育系统掀起了一场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学科评价改革”热潮。其中,初中历史学科的做法——“用测评变革推动教与学的改变”,在全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以前,历史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是“储蓄式教学”——学生像“储蓄罐”一样被动接受、机械记忆,课堂里“知识”是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与学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与死记硬背,目的就是“背多分”。在这样的课堂里,“历史知识完全失去了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变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僵死的知识点。

  有没有一种可能,让学生既考得漂亮,又学得有趣?

  2009年,在一次教师远程网络研修活动中,作为指导教师的邢凤珍在论坛里发起了一场讨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味同嚼蜡的课堂,死记硬背的学生,无奈叹息的老师。我们无计可施?明知不对,还周而复始地做,呕心沥血地做?难道,考试就是教学难以改革的借口吗?!”连珠炮似的问号就像一枚小小的炸弹,在冰冻的湖面上砸出了一道口子,论坛里的讨论沸腾起来。最后,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其实,素质教育和考试并不冲突,平时注重过程,学生能力上去了,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历史教学书籍,一次又一次地研读课程标准,“创设情趣课堂,教有生命的历史”这一历史教学主张,在2010年正式提出。

  如何让这一主张落地?根据近20年教学生涯中的实践、观察与体悟,邢凤珍总结出了一条经验:“课堂变或不变,测评才是关键!”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说:“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测评考试不是教学的终点和唯一目的,而是保障教学有效实施和促成目标达成的中间环节。考试的作用一方面是检测一个阶段教与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导向作用,即命题立意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体现教学主张和教学指导意见,让师生通过测评能够明确之后教与学的方向和应采取的调整跟进措施。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配合、支撑的良性循环关系。

  接下来的测评变革行动,就从理顺教、学、评的关系开始:“考试命题不和教学捉迷藏,倡导教什么怎么教就考什么怎么考。”“以考导教,以教定考,让教、学、评方向一致,关系顺畅。”

  一份“不像试卷”的试卷

  与以往的考试相比,张店区初中历史所尝试的“新测评”,改的又是什么呢?

  掀开趣味横生的第Ⅱ卷,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以前从未在试卷上出现的“卷首语”。

  “卷首语”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内容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白测评的目的和学习历史的价值。比如,在初二历史测评试卷上,针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这一目标,则设计了如下“卷首语”:美国学者詹姆斯·洛温说:“历史是一系列尚未解答或尚未完善的问题,而不是一系列确定的答案……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讲明真相,不必担心真相会引起混乱,最危险的,是对真理与良知的麻木,以及对思考惰性的习惯。”他的话提醒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在论坛中,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发表观点吧!

  紧接其后的“活动论坛”,看起来就更不像“试卷”了。

  “活动一”是“历史想象作品展”: 请你结合对原始社会的学习和自己的想象,用图画、文字或自己喜欢的形式,描述一下原始人类生活生产的状况。(将活动课的作品贴在下面即可)

  画出来的答案,如何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邢凤珍说,很简单,通过画面,就能看出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画某一种人,就要符合这种人生产生活的特点。与以前的死记硬背相比,学生更喜欢这种方式,而且历史想象作品画,带给学生的远远不只是背了就忘的知识点。

  “活动二”是“历史成语故事会”。

  同学们学习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举行了“历史故事会”。下面请结合地图来一场“历史故事大闯关”吧……

  第一关是讲述一个故事,后三关是结合故事内容和所学知识完成填图任务并进行历史分析与推测。此题表面上是呈现故事会的活动成果,其实故事会是个载体,题目立意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故事内容,识图分析历史现象,理解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分裂、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特征。

  历史课应该怎么上?这个题目实际上给了教师们一个“风向标”:不要求机械记忆,而是要把有血有肉的历史故事搬进课堂!因为考试并不直接考查记忆情况,而是考查故事会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知识能力上的收获。教师有没有认真组织故事会,学生有没有认真讲述一个故事、倾听他人讲故事、积极参与问题讨论,通过“闯关”过程便可一目了然。

  “活动三”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历史短剧小舞台”:“同学们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举行了历史短剧表演活动。请你一起参与下面的编演和讨论吧。”……

  试卷上呈现了《商鞅变法》的部分剧本,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编演体验的收获,将剧本补充完整,然后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形成对人物的评价。此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反馈了学生在编演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以及在表演体验中对战国末期大变革大转型时代特征的理解认识,正是三维目标融合一体达成的效果。

  其实,历史想象画、成语故事会、历史剧编演只是试卷新面貌的冰山一角,像历史辩论赛、历史图说卡片、历史人物名片设计、纪录片观看探究活动、“寻访身边的抗战英雄故事”、“共和国脚步图文展”等等,都是依据不同级部、不同内容而设计的试题。

  历史短剧试题“一个北魏家庭的变迁”“假如乾隆遇到华盛顿”“汉朝的兴盛”,则是合作性考题。考试前小组合作完成剧本创作和展演体验,考试时将剧本贴在试卷上再进行问题探究。

  通过这些“不像试卷”的试卷、“不像试题”的试题,可以看出,“变脸”后的测评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多元——在课程标准指导下,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历史主干知识为载体,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开放——在对主体知识和核心内容、对学生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考查的同时,让测评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让试卷成为展现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平台。梯级——对学生的评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定不同等级的能力要求,使三个级部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评价呈逐步提升趋势,引领学生不断进步和提升学习能力。

  “新测评”测出了什么

  测评的“大变脸”,带来的是教与学的“美丽转身”。

  依据张店区初中历史测评的导向、延伸国家课程内容,张店三中开设了历史学科拓展课程。初一的“探究体验活动课程”包括课堂拓展活动和课外社团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图说历史、历史手工制作、历史辩论赛、历史剧编演。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历史剧编演。学生编演过的短剧有《大变革的秦国》《一个北魏家庭的变迁》《清前期的盛世与危机》《文成远嫁和同一家》。每个短剧编演活动都要经过“编写剧本”——“海选演员”——“排练准备”——“宣传发动”——“展示演出”五个过程。

  首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分组进行拓展探究,小组合作编写剧本,在班内展演。然后,选取部分优秀作品,由历史剧社团的同学进行整理与完善,形成级部的完整剧本。继而,借鉴“我是大明星”的海选模式,在整个级部臻选演员。

  选定演员,分配好角色后,社团利用每天下午活动的时间进行排练。表演中所用的各类道具,如官帽、案桌、宫灯与农具,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戏剧中的果盘是陶艺社团的成果,酒杯是3D打印社团的成果。“门票”“海报”“邀请函”也都是学生们设计后,采取“征集海选”的方式选定的。

  从《大变革的秦国》在全校展演到《文成远嫁和同一家》在淄博剧院举行的全市初中历史课程评价改革教学研讨会上展示演出,孩子们收获的,已不仅仅是历史剧。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微机、动手操作等诸多能力的提升,如同“春来草自青”一样悄然生长。

  “我觉得,历史,是一个很美的东西!”在一次课堂上教师组织的“秦始皇功过辩论赛”结束时,一个孩子这样总结一节课的收获。

  在一次期末试卷的“历史活动反思”版块中,孩子们这样留言:

  “历史短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实,提高思维、表达能力及协作意识,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者张桂玲 系淄博市张店区教育局教育名城推进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8日第11版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