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石头说话,用历史示人
中国网遂宁3月31日讯(宋柏杨 郑丽 王金蓉)3月29日上午,川中油气矿磨溪开发项目部和遂宁生活后勤服务中心两家单位携手开展党员活动日。现场,38名党员整齐列队,伫立于一扇浮雕石刻墙前;被誉为“川中石油活化石”的72岁石油老人龙雏,摸着仍在渗水的石头,开始了对川中石油历史的讲述。
38名党员重温川中会战史 郑丽/摄影
川中厚积石油的优良传统
这一批石头共有7块。其中,有大型浮雕一座、《热血川中赋》碑刻一具,它们与同期建成的“川中石油梦”金属雕塑和川中石油勘探开发布展图一道,统称为“石头记”。
1958年10月至次年3月,国家能源部紧急调配94台钻机,开展川中会战。来自玉门矿务局、青海勘探局等12家单位共计3215人作主力,另有5万余民工助阵。在各个探区,人人表决心,个个立自愿;讲进尺,晒完钻,争分夺秒比时间;与天斗,与地干,雨里雾里冲在前;夺红旗,当标杆,斗智斗勇拼命干;忍饥饿,战寒暑,一门心思求高产……原先搞石油的誓言建功川中,部队等新入列人员边学习边克难……成都、重庆、南充运输线上,最高时多达270辆载重汽车、850个火车皮在奔跑……川中大地上,井架林立,钻机轰鸣,喊声如潮,遍地是眼……虽然,会战在挫折中结束,但川中石油人找油拿气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
“石头记”以川中石油会战为主要内容,对1958年以来川中找油历史的精彩片断进行了剪辑和组合,生动、完美地呈现出川中石油人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讲到这里,龙老饱含深情地说:“川中石油历经59载,厚积诸多优良传统。这是老一代石油人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川中石油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川中石油优良传统不能丢
自2014年“石头记”落成以来,迎接了多批石油后辅单位人员,油气主营业务单位来得不多。今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石头们便直接来到了川中油气矿,具体由遂宁生活后勤服务中心管理。
该单位党支部书记廖宏告诉笔者,将如此好的“教材”闲置——那就是忘本。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小孩指着“石头记”,问爸爸:“那些人都在干啥子?”爸爸说:“管他呢?又不上我家吃饭。”可见,传统教育被忽视到了多么可怕的地步了!
自年初单位成立之时,遂宁生活后勤服务中心便积极着手石油文化景观的保护,并打算将石油南苑B组团打造成为石油传统教育基地。主任刘太平曾在班子会议上强调:一定要管好这批“石头”,要让它们在川中石油开发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磨溪开发项目部的来客大多是与龙老相差大半个甲子的石油新生代,他们是今天的主宾。面对这些后生,龙老高兴地说:“把‘石头记’利用起来,让石头说话,这是好事。”
让石头说话,用历史示人,正合龙老心意。因长期编撰川中石油史料,他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川中情节”,他亲笔撰写的《热血川中赋》对此作过动情的表述。为证明中国陆上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在川中,他曾多次四处考证。他说,历史不能错,川中凝结着全国石油工人的创业精神,这宝贵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历史的丰碑言语铿锵有力
可以这样说,长期以来,川中石油在遂宁都具有不一般的影响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石油工人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形象。民间和政府都给予川中石油以最大的支持。只要石油队开拔到哪里,他们就杀猪宰羊,打米磨面,敲锣打鼓地送到生产一线;石油工人则继续发扬“战天斗地、大干快上、忠诚敬业、报效祖国”的会战作风,用奉献报国的热忱向人们表达深深的感激……
讲到这里,有人告诉龙老,就是眼前这些后生们去年释放出“年产天然气84.15亿立方米”的卫星。似乎早就知情,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声音抖颤着说:“遂宁——这曾经的石油会战地,如今也一定以川中石油为骄傲……”
事实的确如此,龙王庙组气藏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探明储量4403.83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3082.68亿立方米。
“这既是川中石油的大发现,更是四川石油历史的丰碑,它正用事实昭示出川中石油的万丈雄心。”龙老情绪异常激动,他比划着手势说,“你们正泼写川中石油的辉煌篇章,你们正亲手建造这座历史的丰碑。它虽然眼下不是石头的记忆,但每一个高度的言语都铿锵有力。”说着,他手指不远处的《热血川中赋》碑刻,高亢激昂地吟咏起来,“浩然川中兮精神万古雄,黄钟大吕兮昂昂唱大风……”
上一篇:“历史文化”里了解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