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厉害的权威人士又在《人民日报》发声:中国经济的未来
还记得那位神秘的“权威人士”吗?时隔4个月,5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与二版刊登了专访权威人士《开局首季问大势》。
记者注意到,这已经是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以这种形式把脉中国经济了。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很厉害的“权威人士”又在《人民日报》发声了 他把中国经济的未来说了个透!
近期,国家高层也频频调研、表态中国经济。譬如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强调,中国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目标,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经济L型,一两年不会变
对于中国经济趋势,权威人士指出,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此前,针对中国一季度6.7%的经济增速,以及一些宏观经济指数的回升,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有人认为是进入了“小阳春”,更有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将呈现U型反转。
对此,权威人士表示,今年开局的经济形势平稳,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是,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因此,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新进展方面,权威人士指出,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五一”小长假国内旅游火爆,长三角、珠三角等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需求分析、追求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强。尤其是各地区各部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开展工作,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但权威人士同时强调,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权威人士认为,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进”才是“稳”的根基。“进”,就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有筑底企稳迹象,但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是很结实。最根本的还是要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坚决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并把补短板和稳增长有机结合起来。
股市汇市动荡 高杠杆是“原罪”
对于目前市场上对于经济发展前景乐观情绪与悲观论调并存,预期不是很稳定的状况,权威人士表示,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说清政策目的和涵义,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