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征集完成

 

我县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征集完成

发布日期:2016-04-29 00:00:00 信息来源:海盐县

 

  ■记者 朱 鑫 通讯员 缪灵敏
  
  本报讯 海盐作为县级城市,高端科研资源匮乏,“向外引智”模式赋予了海盐创新引擎重要动力,促进县域创新力内涵式发展。自2011年开始,海盐县与清华大学共建社会实践平台,积极拓展顶级科技资源,并在去年将该模式成功推广到浙江大学。
  记者近日从县科技局了解到,海盐县2016年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征集已经完成,各企事业单位共提交了38个项目,博士研究生需求人数超过50人,目前项目已经提交至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两大顶级名校,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具体落实暑期社会实践人数。
  “十二五”以来,海盐通过“1+X技术转移工作站”、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巧建“引智平台”。5年来,已有5批次115名清华大学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来海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还有7名浙江大学研究生来海盐参加社会实践),共完成调研报告40余篇,科技项目近70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0多个,协助申请专利多项。
  浙江北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首次申请了社会实践项目,“LED家居、户外照明控制系统的编程”项目负责人曹建文告诉记者:“虽然企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研发团队,但作为一家科技型公司,我们新启动的研发项目技术要求较高,希望通过顶级名校的博士研究生解决一点企业难题,拓展科技合作资源。”
  “今年是我们申请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第四年,前3年已有5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在我们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学生而言,深入车间一线可以大大积累实践经验;对我们企业而言,这些来自高等学府的高才生既能帮助我们解决理论、技术难题,又给我们的研发队伍带来前沿的观点、视野。”浙江博凡动力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诚说,值得一提的是,这还为企业积累了科技资源方面的人脉,可以通过学生联系导师,而这些学生则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情谊。
  在海盐,这样的事例还很多。通过实习的博士研究生,浙江创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顺利联系到了他的导师,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史琳教授开展科技合作,让其帮助企业研发“印染废水源高温热泵系统”项目;在首批清华大学来海盐进行社会实践的博士生郭嘉的“穿针引线”下,海盐力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与清华大学王建龙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浙江华帅特塑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殷根华告诉记者,清华博士生实习期间解决了有机玻璃与尼龙材料牢固结合的难题,为企业节约了百万元研发投入……通过博士生或者他们背后的导师团队,破解企业引智难题。
  去年,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领导还亲自来到海盐县考察社会实践基地情况。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徐国强表示,学校将把社会实践纳入博士生必修环节,希望能与海盐县继续合作,并通过博士生实践基地这一平台,促成双方产学研方面更多的合作。
  “十几年来,我也看过很多地方上的研究生实践基地,但海盐无疑是给我触动最大的,是我们见过最好的博士生实践基地。我要感谢海盐政府为我们学生提供这么好的机会、如此细致的服务。”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杨帆评价道。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