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剑:“坏警察”突然多了?那是社会监督在进步

近一个多月,“警察”二字似乎都是舆论热词。从人大硕士涉嫖猝死,到兰州警察“打屁股”事件,再到深圳警察传唤两女孩……平均几天一起的负面事件,让警察的形象在舆论场里,受到严重冲击。警察什么情况下可以查验身份证?如何安全地围观警察执法?遇到警察不规范执法怎么办?怎么证明自己不是“假警察”?一个个问题在朋友圈热传,折射出的是警民双方的焦虑与不安。

为什么“坏警察”好像瞬间多了?“坏警察”显得多了,是进步还是倒退?

这首先肯定不是社会的倒退,恰恰是社会监督的环境在进步。

有监督才有曝光,有曝光,才有机会让“坏警察”显形。中国有近200万警察,每天都在执法,不规范的行为,之前就没有吗?显然不是。而近一个多月里,“坏警察”的总数,真的骤然增多吗?也未必。但舆论场上,涉警的负面新闻频频被推到前台,其实是多重因素的“合力”——

首先,从最浅显的层面讲,舆论场有集聚效应和联想效应,一段时间内被公众集中关注的某个群体,会被媒体投以更多注意力。

其次,从警察职能角度讲,他们处在社会矛盾的最前沿,是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冲突”也最为直接的群体,发生负面事件的几率更高,所承载的不满也更多。公安机关是国家授权的暴力机关,也是与公众打交道最为密切的行政部门之一,拥有相对广泛的行政执法管理权和刑事司法权,是最需要规则的。但在规则不细、警力少、压力大等多重现实之下,作为个人的警察,不规范执法,相对更容易发生;作为一种公权力符号的警察,则经常成为公众不满的直接承受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权利观念在变,社会的监督环境也在变,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有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让“坏警察”得到曝光。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法治意识的提高,公众从“不知维权”实现了“我要维权”的转变。

一句话:“坏警察”显得多了,其实,是舆论环境更开放、监督环境更好、老百姓法治意识更强的折射。这就是为什么,“坏警察”在舆论场上好像瞬间增多,但长安君依然能对这支队伍的整体,抱有信心。

不容回避的是,尽管“坏警察增多”这一设定并不成立,但警民互信,已然被撕开伤口。以后,警民之间还能心平气和地共处吗?长安君觉得,这并不容易,除非我们拿出杀手锏——法治。法治社会下,义务必伴随权利而来。“配合警察正当执法”,就是公民对社会治安的义务。

或许,警民关系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节点:不重塑,无以前行。因为我们都认同,如果因为少数而否定了多数,因为“个案”而因噎废食,苦果,最终将由整个社会买单。而警民双方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如果能在法治的旗帜下,形成共识、形成默契、形成良性互动,就会重锻出新的警民关系。

文/瓜尔佳 王奕佳 (原载于6月21日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原标题为《“坏警察”突然显得多了,是进步还是倒退?》,有删节)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