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精神感召下执着地探索未知

  一部中国航天发展史,也是一部自主创新史。在航天精神感召下,自力更生地将未知变为已知,将“不战而屈人之兵”,更可以前所未有地提振民族自信、赢得世界尊重。今天所言的探索未知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仅需要阐释性研究,也需要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不仅需要术业有专攻的科研人士,也需要能够以仰望星空的辽阔视野为国家科技长足发展谋篇布局的战略科学家。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历史会铭记这一天——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成就。

  46年后的4月24日,我们迎来首个“中国航天日”,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共享航天事业的光荣与梦想。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一部中国航天发展史,也是一部自主创新史。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我们的前人勒紧裤腰带、潜心搞研发;国家日渐崛起、举世瞩目,我们仍丝毫不敢懈怠、坚持创新驱动。在航天精神感召下执着地探索未知,这种梦想的力量、奋斗的历程,势必不断提振民族自信心、助力我们弄潮新工业革命。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这道“李约瑟难题”引人深思。有人从民族历史上探因,认为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世代追求的大一统格局、重文轻理的科举制度、中庸保守的处世哲学等多重因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思想“守一”。相比之下,古代欧洲地理环境复杂,经济活动多样,社会流动性较强,由此孕育了“求异”传统。这种解释或许不够全面,但着实点出了一些症结。

  中国近代史以血泪证明,“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但是对付帝国主义不能不讲实力”。当下,全球范围内正酝酿和催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一国实力不仅体现在单一技术、材料、产品的创新上,更体现在系统创新与融合创新上。置身这场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战役,我们力争在弥合差距的同时实现弯道超越。“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爱因斯坦一语道破了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元创新”。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强调要弘扬航天精神,激发当代人自主探索未知的热忱。

  历史业已证明,自力更生地将未知变为已知,将“不战而屈人之兵”,更可以前所未有地提振民族自信、赢得世界尊重。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化作天地惊雷。当晚,无数人涌上街头,如同庆祝盛大的节日,上千万居住在海外的炎黄子孙,也记得在这一天旁人投来的尊敬目光。一位华侨曾讲过这样的经历:此前邻居经常将垃圾扫到他的门前,以示对黄种人的轻蔑。中国爆炸原子弹的消息传来后,他的门前再没有人堆来垃圾,警察也向他道贺说:“您有这样的祖国,以后不会有人再找您的麻烦!”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在太空唱响。新闻公报甫一发表,首都北京灯火通明,锣鼓声四起。当晚,周恩来动身参加越南、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领导人召开的三国四方会议,次日高兴地宣布:“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一个礼物。这就是昨天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我们大家的胜利!”一时间,会场内欢声雷动。

  今天所言的探索未知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仅需要阐释性研究,也需要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不仅需要术业有专攻的科研人士,也需要能够以仰望星空的辽阔视野为国家科技长足发展谋篇布局的战略科学家。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科研的短期功利倾向还比较严重。无论是青年学者还是资深教授,都要围绕论文数量等评价杠杆打转,学生们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有专家甚至发出“与民休息三年,三年不评估,三年没有会”的激烈呼声。一流成果的取得,一定是建立在对问题持续关注的基础之上。如何以制度培育沃土与净土,激发起科研人员的兴趣与好奇心,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发明,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世代国人始终对这片未知世界抱有浪漫想象与探索激情。从梦想到现实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复兴路上的每一次进步,又何尝不是如此?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在探索中前行,我们一定能开拓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