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南探索

  一份题为《湖南省矿山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视察报告》,早些时候摆到了湖南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案头。

  记者日前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采访时了解到,这份报告由湖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递交,是该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于2015年9月就湖南省矿山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情况开展专题视察与调研的成果。视察组重点视察、调研了郴州柿竹园有色金属矿区、三十六湾多金属区等矿区,听取了主管部门与矿山企业的汇报,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了座谈交流。

  湖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有关专家表示,矿山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该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进行此次视察、调研,并向有关部门提供具体的情况报告,旨在了解、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并为全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献计献策。

  那么,这份出自湖南省政协的专题报告到底就矿业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哪些锦囊妙计呢?

  精准发力 成效明显

  湖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部分委员通过实地视察、调研后认为,近年来,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牵头,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湖南省矿山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效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首先,持续开展矿业秩序专项整治,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在矿山整顿规范工作中,湖南省授权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以煤炭、钨、锑、铅、锌、锡等为整治重点矿种,以柿竹园、黄沙坪等100多个矿区为整治重点区域,严厉打击无证开采、乱采滥挖、非法转让、超深越界等违法行为。

  国土资源部门对郴州三十六湾、鲁塘矿区、新田岭矿区、黄沙坪矿区等矿区进行了集中整治,扭转了该地区长期乱采滥挖的状况,有力地截断了湘江流域新的矿山污染源。例如,临武县政府按照“关闭整顿、资源整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痛下决心,对三十六湾矿区实行“休克疗法”,累计投入10亿元,对三十六湾矿区实施了全面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郴州全市矿山企业由2005年的1314家减少到目前的662家,减幅达49.6%,其矿业发展经历了从“乱”到“治”再到“绿”的历程。

  郴州,只是湖南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矿山整顿整合整治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湖南省矿山总量已从本世纪初的12000多家减少到2013年的7300多家,去年三季度,仅煤矿矿区整合方面,全省就已整合到7个,整合关闭煤矿31个,注销煤矿采矿权许可证460多个。2015年7月,湖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通知》,确定了湘潭市鹤岭锰矿区、祁东乌江大岭铅锌矿区等10个省政府挂牌督办重点整合矿区,并明确全省各市州必须按照整合方案要求,自行确定一批重点整合矿区,且不得少于2个,主要包括小矿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矿区,一证多开、大矿小开的矿区,矿业权密集或重叠的矿区,地质环境脆弱的矿区等。

  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带来的更深刻的变化是矿业开发理念与发展格局的深刻调整。目前,湖南省10个重点整合矿区中已有8个完成了开发整合方案,全省已有13个市州自行确定了2个以上的重点整合矿区。其整合后的矿山因资源储量有保障,正全力提高采、选、冶水平,降低成本和能耗,坚定不移走绿色矿业经济路子;优势企业因有矿产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矿山实现了由“黑”到“绿”的华丽转身,矿产优势正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

  其次,加强调查评价,全面摸清矿山家底。在这方面,湖南省国土资源部门充分发挥地质勘查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与地勘单位密切合作,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2007年~2009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在全省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经过3年的工作,投入工作经费5000多万元,共计调查矿山7328个,编制调查与评价报告136份,开展了5个专题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档案7328套,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二是围绕矿业集中开采区,重点对湘江流域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调查,如湖南省洞庭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区土地环境地质调查、湖南省湘江流域南部土地环境地质调查,以及复合污染土壤典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迁移转化途径研究。

(责任编辑: HN666)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