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甘肃省级“遗嘱库”:新型“生死观”的探索

  【解说】遗嘱登记、代书遗嘱、遗嘱见证……在位于兰州城区鲜为人知的一栋高层写字楼上,一家成立逾一年的省级“遗嘱库”目前已存储了近70份委托“遗嘱”。但相比过去一年400多名咨询者的数量而言,较低的“入库率”意味着这新型的“生死观”,正在民间相互适应和探索。

  现为甘肃省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甘肃遗嘱库)主任的安明森告诉记者,当人们不再畏惧和忌讳死亡,能坦然面对“身后事”的时候,说明我们离文明越来越近。

  近日,记者在甘肃省遗嘱库了解到,在这家由官方和民间力量共同支持下设立的“遗嘱库”,近40人规模的团队里多为退休后的老年志愿者,每天负责遗嘱事项的咨询和接待。

  【同期】(甘肃省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主任 安明森)

  咱们接待的时候就把老人的家庭关系,财产关系都处理好以后,按照老人的意愿,咱们为他代笔,代笔以后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审查以后,认可签字,办理委托鉴证协议,在这个基础上以后,咱们有工作人员,两个见证人,同步录音录像,录完以后他自己认可,在所提供的证据的资料上头,自己签字按手印,然后咱们录完像以后刻成光盘,给当事人既有文字的遗嘱,同时也有数据的遗嘱,咱们这地方还存一份档案。

  【解说】在中国,尽管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古训,但直面生死、乃至提前订立遗嘱,都被民众视为一个很忌讳的话题。面对“遗嘱库”的遇冷情况,安明森告诉记者,数千年中华文化影响下“临终遗言”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民众像对敬老院等养老服务一样,有个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同期】(甘肃省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主任 安明森)

  在我的认识,从做遗嘱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也是减少社会矛盾的体现,也是老年人安排生前事生后事放心的一个体现,但是现在为什么量这么多,这个问题来讲,一个是认识问题,一个是宣传问题,一个就是咱们大家重视这件事,这个可能有个过程吧。

  高莹 甘肃兰州报道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