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学有所教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
瑞典利丁厄市的托斯维克斯学校。本报记者 黄云迪摄
备受争议的“学区房”现象引发公众对教育资源均衡及社会公平性问题的思考。实现“学有所教”是世界各国的长远目标
公立学校是大多数人首选
本报驻日本记者的女儿今年到了小学入学年龄。早在去年年底,记者家中就收到了来自区政府的通知,告知居住地对口的小学和入学手续。不久后,女儿所在的保育园召开家长会,老师逐一询问学生的入学意向,全班18个同学全部选择进入对口公立小学。小区里年龄相仿的其他日本孩子家长,也无一例外在公立小学就读。日本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学校分国立、公立和私立3种。国立中小学一般为国立大学的附属学校,私立学校则多有教会背景或较长的办学历史。办学质量较高的国立和私立学校通过考试选拔学生,可以跨区招生,但不希望通勤成为学生负担,一般只招车程40分钟以内区域的学生。公立中小学则由市町村政府设置运营,实行对口免试入学,小学离家距离不超过4公里,初中离家距离不超过6公里。因此,部分老龄化或震灾人口导出区,甚至出现过全班只有一名学生的情况。根据文部科学省2010年的统计,日本国立、私立中小学的学校数和就读人数,分别约占全体中小学数和学生人数的7%和1%左右,也就是说,92%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在巴西的中小学教育阶段,普通家庭的孩子普遍在家附近就读公立学校,只有经济实力强的家庭才能送孩子去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接受‘精英式教育’。”就读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葡中双语学校的蕾蒂西亚感慨地说。作为全国少有的全日制中学,葡中双语学校的课业任务比大部分学校繁重得多,因为学校比较远,16岁的蕾蒂西亚每天都要四五点起床,晚上7点半以后才能回到家里。据了解,葡中双语学校是里约州政府提出的一个教育计划,通过政府招商引资提供免费的高质量教育资源。要进入这所“不太一样”的公立学校就读,必须经过严格选拔。里约州教育厅厅长安东尼奥·内托介绍说,共有72个幸运儿从超过600位报名的中学生里脱颖而出,这些学生都是“数学等理科类课程较为优异的中学生”。该校老师认为,巴西没有“学区房”的概念,每个区域都有免费的公立学校,但像葡中双语学校这样特殊的公立学校,位置比较偏僻,加上是从全里约招生,不少孩子上学要换乘四五次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