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数字报

泊于镇:政府铺路搭桥,农民变成“上班族”
  □彭辉 王海潮 佟菲
  
  “没想到,俺现在也成了‘上班族’。”威海经技区泊于镇蒲湾村村民刘福林今年64岁,以前主要是打理自家的4亩果园,家里土地被征收后,他经过镇上的培训和村里推荐,成功地在附近找到了一份卫生保洁工作,每个月2200元的收入让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
  刘福林放下锄头成为“上班族”的变化,是泊于镇紧跟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农民就业铺路搭桥的生动缩影。
  位于威海东部滨海新城腹地的泊于镇,紧跟新城的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市民,让农民放下锄头变成城市居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就业问题。
  “在服务新城开发建设的同时,我们着力搭建就业服务体系,让农民享有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的就业服务,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其尽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威海经技区泊于镇党委书记原忠江表示。
  自2018年3月起,泊于镇定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帮助有条件的失地农民创办小企业或自谋职业。
  泊于镇还成立新城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深入摸底调查,广泛征求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劳动技能培训,目前已经连续开展了15期。据了解,泊于镇后续还将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安排不同的劳动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护理、育婴、电商、旅游、保健等多个方面,并会根据村民的意见作相应调整,以满足村民的需求。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泊于镇积极对接相关培训部门组织开展育婴、物业服务等适合城市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培训4次,累计培训528人次。加强失业人员登记管理,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63人。开展“送岗位到您身边”活动,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各村村民借助新城发展机遇,在新城各企业从事物业、环卫、保洁等工作,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
  农民就业,产业发展是前提。泊于镇积极引导各村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新城建设和新型社区的配套产业,优先吸纳失地农民、贫困户就业创业。截至目前,泊于镇已有4个村成立保洁、保安、宿管、园林绿化等相关公司,既服务新城开发建设,也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机会300多个,带动不少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松郭家村是泊于镇靠海的一个小村庄,原本家家户户以种地为生,新城开发村里土地被征收以后,村民就闲了下来。在泊于镇党委的支持下,松郭家村成立了松林物业有限公司,为东部滨海新城海水浴场提供安保、保洁等物业服务,目前已吸纳周边40余名村民就业,负责安保、保洁、停车收费的员工有20余人,负责绿化保养的有20余人。这样一来,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变少了,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有了物业公司之后,大家伙都是一条心,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谈起村里的新变化,松郭家村党支部书记郭金强满是自豪。

桥头镇:“花海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彭辉 王海潮 郭庆格
  
  3月25日,桥头工业园南的山坡上,沉寂了一冬的梅花悄然绽放,千亩梅花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2公里以外的千亩杜鹃园,近30名工人在大棚、山地之间穿梭,他们要在4月中旬前完成25万株高山杜鹃的移栽下地、上盆等工作,为第六届花海艺术节作充分准备;
  所前泊水库东侧的陌上花家庭农场,预约游客早已排到了5月底,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一幅幅生机盎然的乡村发展画卷背后,是威海经技区桥头镇党委用担当和实干,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发力精准扶贫、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奋斗。
  “桥头镇依山傍水,绿水青山是我们发展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财富。”桥头镇党委书记刘志伟说,立足资源优势,桥头镇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推动产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桥头特色,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桥头镇因村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考虑镇驻地开发与12个拆迁安置村庄建设,用“一盘棋”思维对3.8平方公里的镇基本建成区进行东扩,按照先建后拆原则,提升镇村建设品质,打造精致城镇。全力推动总投资20亿元的度假休闲镇建设项目落地,吸引周边市民前来游玩。对30个保留提升型的村庄,坚持成片打造、整体提升、示范带动,让群众看得见乡愁,让游客感受青山绿水的自然魅力。
  以花为媒,桥头镇将花卉产业与乡村旅游、文旅产业有机结合,重点发展国际鲜花港、恩特千亩杜鹃园、绿苑千亩梅园等重点项目,打造“七园一带”花卉产业空间格局,形成育种、种植、展示、销售、创意设计的花卉产业链。通过举办千亩杜鹃游园赏花节、冰雪梅花节和文艺演出等活动,打响“花海桥头”文旅品牌,同时依托七彩生物科技智能温室大棚和绿苑梅园梅花种质资源库等高技术花卉产业项目,打造花卉产业产学研示范基地,着力将桥头镇打造成为花都小镇、婚庆花园、花海营地、养生花乡。打造乡村振兴核心景观带,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桥头镇以千亩现代果园、500亩新品种甘薯种植基地为试点,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精准扶贫、群众增收的新路径。夯实线下实体经营基础,成立农业“一站式”服务窗口,充分发挥威海市苹果行业协会、甘薯合作社作用,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库,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农村休闲旅游推广等特色服务。激发三昌食品、喜盈门乳业等涉农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户”模式,探索菜单式、保姆式服务,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真正把企业与农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