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文化地图"陆川篇(一)]难忘那段红色岁月

▲在清湖镇塘寨村,记者很难想象,先辈们就是用这些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敌人作战斗。

▲“励志、笃学、荣校、报国”的百年校训激励着代代陆川中学学子。

▲陆川中学的文化长廊是每一届新生入学时了解学校光辉历史的窗口。

▲古城镇八角村八角楼革命遗址成为当地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为纪念两广四县(廉江、化州、陆川、博白)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廉化陆博边革命烈士陵园。

  红色,是火的颜色,是希望的亮光。

  陆川,一片红色的土壤,这里有着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这里是“广西最活跃的地区”与“西南最活跃的一环”;桂东南起义,又是在陆川县清湖镇打响的第一枪。数十年过去,这里的人们仍旧在缅怀着那段峥嵘岁月。“玉林文化地图”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特别报道组走进这里,触摸感受红色的记忆、红色的旅游、红色的产业,还有在这片红色土地生生不息的精神之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亦是陆川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铮铮铁魂。

  90多年以前,数不清的陆川儿女为守护自己的家土,寻找黎明前的一线光明,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壮丽的篇章。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用滚烫的鲜血和酸楚的泪水,换来今日的和平。这里,曾是西南抗日救亡运动最活跃的一环;而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又是在陆川县清湖镇打响的第一枪。

  5月10日至13日,“玉林文化地图”特别报道组走进陆川,追寻先烈的足迹,唤醒那段已经沉淀在旧时光里的红色岁月。

  那远去的身影,仍在激励后人

  1929年秋天,一群有识之士怀着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的忧心,聚集在陆川中学。

  要怎样挽救没落的中国?红色的种子怎样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时任陆川中学校长庞永光为更好组织党员、进步教师和知识青年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在1929年秋天建立起陆川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陆中支部。

  这为陆川的革命打开了新的一页。陆川的学生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规模较大的有反对增设陆南税厂、反对包办买卖婚姻、打鬼子运动以及反对侵吞北帝堂、东山庙产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励志、笃学、荣校、报国”,陆川中学校园里的一块巨石上,刻着陆川中学承继百年的校训。文化是一种精神,这传承百年的校训就是陆川中学的精神,也是陆川中学的文化核心。

  “陆川县中学后来成了陆川县革命的摇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不怕牺牲,为追求真理和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的陆中人。涌现了宁培瑛、宁振邦、林克武、丘文懿等一大批优秀革命者,他们参加爱国运动,参与抗日救亡斗争,为陆川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采访过程中,陆川中学党总支部书记林琼生说起当年的校史,不由心生感慨。

  抗日战争时期,陆川中学钟国松、宁振邦、黄经薇等9名学生奔赴延安,黄廷机、丘文惠、丘成绩等70多人参加广西学生军,大量学生参加了由地下党掌握的陆川“战工团”的抗日宣传和除奸活动;在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中,陆川中学的李炳辉、徐柏铉、王观成、陈启明等12名师生参加了起义活动,学生王观成、彭维新在起义中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时期,陆中党支部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建立了读书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解放同盟会等组织,发展进步力量,组织革命队伍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

  “陆川中学是陆川革命的摇篮,保留着浓厚的革命传统。每一届新生入校后,我们都会带着他们,去了解陆川中学的校史,去继承当年革命先辈甘于奉献自我、不畏艰苦的精神。”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林琼生若有所思,为了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这所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摇篮,在校园里专门建了一个以1919年组织领导陆中学生上街游行,声援“五四”运动并为陆川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宁培瑛命名的“培瑛园”,用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激励师生。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