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通讯员林逢水新闻笔如火大爱水长流
原标题:林逢水:新闻笔如火 大爱水长流
林逢水与老伴程少华合影。 樊国安 摄
林逢水获得《天津日报》“终身荣誉通讯员”后,与《天津日报》总编辑王宏合影。 林逢水 供图
“起来—喝水—躺下,躺下—起来—吃东西,再起来—去卫生间—再躺下……”18年来,天津市北辰区的林逢水就是这样每天服侍妻子程少华要做的无数次循环反复的动作。18年来,在家庭生活重压下,他不离不弃、持之以恒,硬是在新闻写作道路上走出了一片光明:先后获得《天津日报》“终身荣誉通讯员”、天津北辰区“十佳干部”荣誉称号;他的故事荣登“天津好人榜”,入选天津教育出版社编纂的《凡人善举》一书。
大祸从天降。1997年10月25日傍晚,林逢水的妻子程少华搭乘出租车回家,不料途中出租车与一辆大货车猛烈相撞。程少华一下子被撞昏,被送进医院后就成了植物人,抢救78天,背了12万元的债。医生告诉林逢水:“回去准备后事吧,病人没有多长时间了。”林逢水听罢跌坐在地上,他捂住自己的脸,却捂不住那哗哗的泪:“我不能没有她,我得让她活下去!”
从此,一个天大的难题摆在他面前:一边是不省人事的妻子,一边是北辰区的新闻报道,林逢水心急如焚。他毅然决定:白天把妻子交给家人照看,自己坚持上班,晚上伺候妻子。车祸一年零287天后,在他和家人的精心护理下,妻子竟奇迹般地恢复了知觉,但开颅手术损伤了“现实记忆”,她在醒状昏迷中经常高喊,一着急就把自己的手指咬得鲜血直流。林逢水把书桌紧挨着炕边,经常是一边安抚妻子、一边写稿,加上夜里要随时起来照顾妻子,成年累月没有睡过一个整觉。
车祸后的程少华总是迷迷糊糊,右脚经常抽筋,每当这时,林逢水都要为她按摩。夜里,他躺在妻子脚下,双手抓住妻子的右脚,手心紧贴脚部的脉管,每隔15秒到25秒,妻子的右脚都会不由自主地抽搐一次,疼痛时会大声尖叫。除了按摩以外,妻子还会随时醒来,解小便、要水喝、吃饼干、要水果、看电视……整夜反反复复。林逢水常与同事笑谈自己的“三五八十”工程:“每晚起来3到5次,照常工作;每晚起来5到8次,会略感疲惫;每晚起来8到10次,便会头昏脑涨。即使是这样,林逢水依然照常加班写稿。乏了、累了,就用凉水冲冲头。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不巧妻子的病经常发作,林逢水晚上写不下去稿子,无奈只得给妻子服下安眠药。服药的一刹那,林逢水的手在发抖,他知道,安眠药会刺激妻子本来就受损的大脑,可当时的新闻报道要紧啊!那一夜,稿件虽然完成了,但看着服用药物“死睡”的妻子,林逢水心如刀绞。这以后,每逢晚上有急稿,他都先让家人把妻子抬到隔壁的弟弟家,等写完稿件再抬回来。
艰辛的付出换来丰硕的成果。林逢水在家庭“非常时期”采写的《总书记是咱自家人》《村主任接待日好》《干部“送网”农民“抓鱼”》等一批新闻稿件在《天津日报》等媒体显著位置刊登,北辰区的宣传报道在天津市各区县中名列前茅。
“事发生,新近期,靠媒介,报出去。谈新闻,须考虑,真实性,似魂系,时新性,争朝夕,价值性,定要记。写新闻,有规矩……”这些词句出自林逢水编写的“新闻写作三字经”。
1996年,林逢水下乡采访,从基层通讯员的办公桌上发现一页有关新闻写作规律的顺口溜,由此得到启发,编了几十句的“新闻写作三字经”讲给基层通讯员,得到了宣传部主管领导的高度评价,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从此,编写“三字经”成了林逢水的“研究课题”,有时夜里梦幻之中有了合辙押韵的词句,就爬起来写个纸条压在枕头下面。后来,“新闻写作三字经”先后在天津《农工商时报》和《天津日报》内部通讯全文刊登。《天津日报》总编辑王宏说:“老林的‘新闻写作三字经’是他用脚底板跑出来的经验之谈,这种对新闻事业执着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专业记者学习。”
林逢水编写的“新闻写作三字经”对通讯员写作入门很有帮助。几年来,区机关和各镇街等单位请他帮助举办写作培训班,都把“三字经”作为首选内容。平素,林逢水把自己从事新闻报道的体会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基层通讯员,遇到有人寄来要求斟酌的稿件,他都认真反复地修改,和不少通讯员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沟通联系,却没有见过面。
被林逢水领上新闻写作之路的青年女作家季晓涓说:“他走到哪里采访,都和被采访者没有距离,下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交流,就像与邻家大哥拉家常;走进社区采访婶子大娘,他总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的沟通艺术是一种人格魅力,让人由衷佩服。最让我对他竖起大拇指的,是他对妻子的不离不弃,那份对爱的坚持坚守,我觉得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而他对新闻报道的敬业执着与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新闻人的形象。”
当下,在北辰区每逢撰写重点稿件,大家第一个都会想起林逢水。实际上,自2010年退休至今,林逢水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新闻报道工作,许多稿件都是他坚持一线采访写作的。即使在老母亲心梗脑梗病卧一年零九个月,智力障碍的四弟先后烫伤摔断肋骨,陪伴患癌住院的三弟85个昼夜,妻子需要全天照料的情况下,林逢水依然笔耕不辍,他采写的《守职尽责的布依女》《农村幼儿园里的“面点师”》《国策在心中造福千万家》等一批长篇报道分别刊登在《天津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国人口报》上。
2014年年初,林逢水被天津日报社授予“终身荣誉通讯员”称号,他十分动情地说:“我要衷心感谢所有将我领上新闻报道之路的编辑、记者、老师和支持我工作的同志及家人,作为回报,我将继续克服家庭困难,坚持搞好新闻报道。我对新闻事业痴情不变:因为新闻报道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我是《天津日报》终身荣誉通讯员。”
大爱出奇迹。18年用大爱之心陪伴照料病妻,数千个日夜全在难以想象的煎熬中度过……林逢水在博客上这样回顾自己的2015年:
2015,愁得“要死”:因为病妻车祸17年,三弟又患病在身,智障的四弟时时需要照顾,想一想就让我发愁!
2015,累得“要死”:因为年龄不饶人,妻子受损伤的大脑支配不了肢体,每晚多次的大便、小便、服药、喝水、吃东西、看电视我都要抱着她挪动,疲惫的我常与腰腿疼痛相伴!
2015,急得“要死”:因为要“发挥余热”,采访写作和拍照的事情我责无旁贷。一面要照顾家人,一面又要及时完成新闻报道任务,我必须彻夜加班,看着时针“提速”,我真的很着急!
2015,爽得“要死”:照顾病妻,17年的日日夜夜,17年的心酸泪,17年的揪心痛,能叫一个植物人苏醒,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让我更心爽的是,在如此艰难的岁月里,还能为我热爱的新闻事业做些事情,我的老领导戏称我是笔耕不辍的“草根新闻人”,我很喜欢这个“称号”!
在林逢水夫妇居住的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铁锅店村一户简陋的小院里,当有来访者提出想给他和妻子拍张照片时,林逢水有点犹豫地说:“不知道妻子是否愿意‘配合’,您最好躲在一旁,快点拍。”谁知,妻子一听要照相,不仅欣然同意,而且还露出了笑容,举手向来访者亲切致意……林逢水的两眼顿时沁满了泪花:“18年了,这是我们老两口拍的最难得的合影,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奇迹呀!”(樊国安)
下一篇:新闻点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