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来蓉分享:经典作品是如何炼成的?
今日上午10:00,“文学中国·大家视界”茅盾文学奖得主主题演讲在四川省图书馆新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的演讲主题是《中国故事与文学理想》。而四川省作协主席、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主讲《“尘埃”何时落定》。两位嘉宾将与成都商报读者分享了他们的文学观、世界观。
李敬泽讲话实录:
各位朋友早上好!
这里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主题的演讲。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从一个人的名字开始,他就是茅盾。茅盾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师。也是一个为我们留下长篇小说经典之作的作家。我们都记得,茅盾先生曾经写过《子夜》,某种程度上说,他是现代文学建构过程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至今还被人记住并且阅读。1981年,茅盾先生在去世之前,立下了遗嘱,把他所有的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一个奖,用于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用于推动中国文学长篇小说的繁荣,这个奖,就是今天我们广为人知的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到现在已经评了九届,按照规定,每4年评选一次。最近几届,每届选出最多5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今年2016年,正好也是茅盾文学奖设立的35周年。我有时候想,茅盾文学奖经过这35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奖了,它是什呢?每四年一次,中国的作家、评论家们聚集在一起,选出5部作品。这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不简单的是为了颁发这么一个奖。这样的评选过程也是一次阅读和商谈的过程。什么叫商谈?作家和评论家这些评委们聚集在一起,通过阅读和商谈,不仅是为了选出最后的5部获奖作品,也是在这过程中,寻找和确认那些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能够在现在被读者广泛阅读,并在未来、今后漫长的时间中,继续被中国人阅读和喜爱的作品。这就是我所说的,我们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评奖,我们努力去寻找我们的经典。
什么是经典?说起来很复杂,简单说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说这样一部作品,深刻的表现民族复杂经验,表达生活、历史和个人记忆。以至于不管是当时还是后来,一代一代的读者,看到这样的作品会感到,这不仅是小说的故事,这也是我的故事。小说里所写的也是我的生活、我的想象和我的情感,这里的中国就是我的那个中国。我们所谓的经典,就是伟大的中国故事。另外一方面,在这些经典之作中,我们看到中国文学持续旺盛的创造力,看到我们作家们如何丰富拓展我们的语言。使我们的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谈话。不仅仅是用来交往,也是我们的语言成为优美、准确、丰盛的文学语言,能够表达我们的内心、灵魂。同时,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力的表现了人的哀伤、痛苦、力量、自由和尊严。这一切,就是文学的理想。是文学能够奉献给我们最美好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寻找的经典就是中国故事和文学理想。这两个方面。
陈忠实已经再也不会来到这个讲台上了,但他的《白鹿原》会永远流传下去
35年来,九届,有很多的作家曾经得到过这个奖。他们是文学星空上的灿烂星辰。其中,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比如,四川的周克芹先生,他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早期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读过,但是在反映中国40年前中国巨大社会变革以及变革的情感方面,《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不会被我们遗忘。还比如路遥先生,他也已经去世,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么多年来,无数的年轻人都从他的《平凡的世界》中,看到了自己,都从他的书中,获得人生的力量。还有,就是我们都非常痛惜的,就在这两天发生的,陈忠实先生也离开了我们。他已经再也不回来到这个讲台上了。但是我想,他的《白鹿原》会长久流传下去,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个作家。这位作家是我们民族历史伟大的书记员。
当然,更多的作家还都在我们中间,他们像普通人一样,走在街上,和我们一起见面、聊天。在人群中,他们是最普通的人。比如坐在这里的阿来。昨天晚上,我曾经谈到一个话题:一个伟大文明的民族,它的一个重要禀赋就是辨认和记住那些对文化、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们。这些人有的已经离去,但很多就在我们中间。我想当离去的人面对离去的大师们的时候,我们会满怀敬意的,把荣耀和崇高的称号送给他们。但同时,我们要珍惜和我们在一起的那些作家们、大师们。我们爱他们,某种程度讲,和他们在一起,我们是幸运的。正如上世纪,那些曾经和鲁迅先生、茅盾先生、巴金先生、老舍先生在一起的读者一样的幸运。这样的主题讲演,某种程度讲,是把我们中间的大作家们请来,让我们聆听他们的智慧,洞见,分享他们的语言和情感。而这一主题讲演,也是向大师们致敬的活动。
另外一方面,我曾经反复说过,一个民族的伟大文学经典,不仅仅是作家写出来的,也不仅仅是由评论家评出来的。伟大的文学经典由是读者读出来的,是由一代又一代满怀热情和理想的读者,读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作家和读者共同的作品。所以,我同样把这样一个活动,视为向我们的读者致敬,向伟大的读者致敬。因为这些大师,从你们中间吸取了灵感和力量,你们,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和土壤。我的话说完了,让我们等待聆听。让我们看到“文学中国、大家视界”在我们的眼前展开。
同步播报
阿来演讲:警惕消费主义阅读
随后,阿来主讲了《“尘埃”何时落定》。阿来从自己生活在特别偏远没有文化的山村故事讲起,他在上中学前没有读到过真正的文学作品。有一次,他在工地上看到墙上糊的报纸。在上面看到特别不一样的文字,这些文字没有头没有尾,但觉得文字这么漂亮。在那样文化的荒漠中,发现和领略这段文字。后来恢复高考,阿来当了学校老师,她把自己关在图书室,邂逅了托尔斯泰,苏东坡、海明威,在巨大的享受中阅读。
突然一天,他也有表达的欲望,偷偷摸摸写了7年。30岁了,有两本书出版。他拿到书后没有一点兴奋,他感到被一种巨大的空虚击到。阿来也转行,还养成旅行的习惯。三到四年的时间,他一直行走,行走过程也做地方史的研究。这项研究有挑战性和难度,但又带来巨大的享受。说到这里,阿来提醒大家阅读要警惕消费主义,目前疯狂向大家推销没有难度的阅读和不让人进步的阅读,而且他们的推销相当成功。其实人是需要有难度的阅读。1994年5月,高原的春天来得很晚,窗户外阿来的家靠着山坡有一片白桦树林,阳光很好,阿来的心里涌起写作的欲望。窗外春天,让《尘埃落定》第一句话响起,过去他做地方史、对于土司制的研究、和过去文学阅读的经验,又复活了。他开始写,写得很平静。从春天写到冬天,窗外白桦树,对应这个故事情感。故事推进,绿树萌芽,故事越来越饱满,内心的激情越来越丰沛的时候,夏天来了。白桦林是绿色海洋,吹一阵风,每一片树叶闪闪放光,像写作中的激情。秋天,白桦落叶,一片叶子都没有了。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一个走向他们各自命运的终点,阿来的心中和树林一样,一片萧瑟和凄凉,写完后,他觉得又一次读懂了《老人与海》的结尾。
这本《尘埃落定》是和故乡的一个交代和了断。出版后,他完全没有想到会和文学前辈茅盾捐钱倡议设立的奖项发生关系,这个时候他已经到成都的《科幻世界》了。阿来说,写作30年出头了。即看到同行朋友取得成就,出乎意料地成长。也看到了更多的人本来有一个真诚的美丽的初心,却因种种功名带来是实力和虚荣,使得他们偏离这个方向,离开了真正的文学的道路。文学是雅致、庄重而且诚恳的一个事业。
【问答环节】
Q1: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生命的意义的什么?我们努力为了什么?
李敬泽:这个问题太伟大了,人类就像主持人说三岁开始思考这些,我比较笨,五六岁的时候才想过,一直在想,某种程度讲,意义不仅是思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生活的意义不是我们先知道了意义才去生活,人生和生活,意义在于自身,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我给自己的忠告是:我好好生活吧,其中自有意义。
Q2:解读一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阿来:讨论这个很麻烦,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对于这些文字我们是体会,是研究的途径,我们体验文字之美,眼耳鼻舌身意,每一个感官对应了我们感受能力,发展语言文学,是感受能力的扩张。
Q3:如何看待韩寒和郭敬明这种作家模式?如何又在互联网+时代,让文学和商业结合?
阿来:你提到的是我刚刚说的消费主义,我不仅不迎合,还有所抵御。
Q4:阿来老师,你受哪一位作家的影响最大?
阿来:如果一个写作者就一个老师是不太可能的,很难说特别受谁的影响,在人生的不同各阶段,过去的文学中会有遇到的问题,他们也遇到,所以这段时间,对擅长克服问题的作家学习就是进步。后来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同样又会在另外一些作家中找到这些方案,不应该一生只崇敬一个人。(影响最大的作家)名单拉出来,是很长很长的。
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摄影记者 何彬 编辑 官莉
阅读{{clickNum}}
下一篇:至今无人能超越的经典荧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