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访惠聚”活动:四位先进典型人物的住村故事
原标题:深化“访惠聚”活动:四位先进典型人物的住村故事
编者按 第二批“访惠聚”活动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我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和第二批住村工作组围绕“六大任务”和“三项重点工作”,结合“依法治疆”、“现代文化引领”、“五把钥匙”、“三支队伍”和“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重大理论和实践,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去极端化”等工作上形成特色亮点和突破性进展,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积累了宝贵的创新经验、实践成果。今日,新疆经济报和亚心网同时刊发部分先进典型的住村故事,敬请关注。
依玛木·苏甫:用生动的宣讲走进村民心坎里
□亚心网记者骆晓华
他能叫出村子500多个老乡的名字,对每家的情况如数家珍,谁家有人病了,谁家来亲戚了,谁家最近要办喜事了……他都会操心。在乡里的巴扎上,他简直就像是一个“明星”,老乡们围着他,不停地握手问好,像是久别重逢的好友见面,那么亲切。他,就是自治区发改委住英吉沙县托普鲁克乡克力皮群村工作组组长依玛木·苏甫。去年住村结束后,在全村老乡的挽留下,依玛木选择了继续住村一年,并担任工作组组长。
为什么乡亲们会挽留他?近日,当记者向克力皮群村村民寻求答案时,村民说得最多的词就是“没架子”、“热心肠”、“爱走路”,不少村民在听到依玛木的名字后,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依玛木大哥,一有时间,就要去村子里转转,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在哪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有时候到县上20多公里的路,他也能走个来回。”工作组副组长马雪渊告诉记者。
其实,这是依玛木在走访了解村情。住村后,依玛木发现部分村民思想非常封闭、保守,因为封闭,所以容易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
掌握情况后,依玛木带着工作组,开始严抓村上的“去极端化”宣讲工作,让村民做个明白人。
但依玛木不是死板、生硬地说教,而是结合身边鲜活的实例来作比较。
“以前我们吃的是什么?苞谷馕、糊糊,还吃不饱。现在呢?是抓饭、拌面、烤肉,还要讲究质量;以前喝的是涝坝水,现在谁家喝的不是干净的自来水。”
“以前一件袷袢,我们穿一年,现在穿衣服都讲究面料、款式。”
“以前出门,我们靠双腿、赶驴车,走的是没过脚脖子的土路,穿不了一双干净的鞋,连乡名都叫托普鲁克(汉语意为“土多的地方”)。现在呢?几乎每家都有摩托车,富裕户还有小轿车。”
“以前住的都是干打垒,刮风落土,下雨漏泥,照明靠煤油灯,现在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漂亮结实的安居房,也不担心受地震影响,墙上挂的是挂毯,炕上铺的是地毯,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
看到群众受了触动,依玛木接着说:“这些美好的生活,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好的环境,怎么会有?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拒绝那些宗教极端分子的诱惑,好好过日子!”
除了贴近群众以鲜活的实例宣讲外,依玛木还邀请国内知名爱国宗教人士举办知识讲座,要求本乡大学生以自身实例进行宣讲,组织有奖知识问答宣讲等,以多种方式进行宣讲教育。
“依玛木大哥演讲很有意思,他讲的都是我能听懂、能理解的。”托普鲁克乡克力坪兰干村村民帕提曼·库尔班说。
不仅如此,在依玛木宣讲的影响下,帕提曼已经摘掉了头巾,露出了及腰的长发,穿上了颜色鲜艳的艾德莱斯绸衣服,戴上了漂亮的小花帽。
“我是特别从别村赶过来,听依玛木大哥宣讲的。以前只能通过电视学习的东西,依玛木大哥都转化为现实中我们能听懂、能看懂的。现在,村里的婚礼,大家又开始载歌载舞了。”28岁的玉素甫·伊斯拉姆说。现在,依玛木在村子里的人气很旺,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认识他,孩子们还亲切地称呼他为“依玛木大大”!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但我赶上了好政策,1979年考上了新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自治区发改委工作。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这一路走来,我很幸运,也很感恩,”依玛木说,“其实,这两年来,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事,但却赢得了村民如此的信任和厚爱。”
马丽艳:开设“家庭党校”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亚心网记者骆晓华
“除了开展党的富民政策、‘去极端化’学习教育外,有时大伙还会拉拉家常,说说家长里短,课堂气氛很活跃。”近日,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皮拉勒村“家庭党校”校长尤里瓦斯·卡德尔笑着告诉记者,家庭党校这种形式很实用。在这里,大伙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很多知识,也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
尤里瓦斯所说的“家庭党校”,其实是自治区纪委监察厅住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皮拉勒村工作组组长马丽艳想到的一个点子。
“要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村‘两委’班子是关键。总体来看,皮拉勒村党支部算得上是一个群众拥护的班子。但也存在‘两委’班子成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基层党员凝聚力弱,党员学习互动少,工作积极性难调动等现象,刚来时,工作组组织村里的党员进行学习培训时,就有党员迟到、不来的现象。”马丽艳说。
看到基层党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马丽艳决定和工作组其他组员一起走访,了解实际情况。“后来走访时才发现,村子里有很多党员年纪比较大,50岁以上的党员占比达到50%多,有的党员已经七八十岁了,行动特别不方便。”马丽艳说。
如何解决老党员因行动不便而不便参加党员培训问题?如何增强整个村党组织凝聚力?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马丽艳脑中。
作为一名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应该从自身做起。后面的几个月里,马丽艳一直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多次考察、向朋友了解、打电话咨询、到农民家中征求意见……忙碌了几个月后,终于在听说内地农村在推行“家庭党校”的消息后,马丽艳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和工作组其他成员商量后,马丽艳决定先试点推行,看看实际效果。
2015年10月初,皮拉勒村成立了3个“家庭党校”,并将培训地点定在离各党员家距离都折中的村民家中,并推举村里党龄长、有威望的党员担任党校校长。
“‘家庭党校’要求村里的党员必须全部参加,并在每月10日、20日进行两次集中听讲或组织学习。”马丽艳说。
“我已经上了一个月的党课了,受我的影响,现在我的妻子和父母也跟着加入了。”皮拉勒村村民阿里木江·热孜克说。
今年32岁的阿里木江,已有8年党龄,是村里最年轻的党员。2015年10月份听说工作组要成立“家庭党校”,阿里木江主动报名参加,“我是一名党员,应该积极支持村里开展的各项活动。”
“现在年纪大了,对村里的有些事就不太上心了。但工作组很照顾我们这些老党员,考虑到村民农忙,没时间到村委会来参会学习,就将培训地点放在我们农民自己的家里,心里很感激他们。现在,我每次学习完回家后,都会把当天学习到的新知识讲给我的妻子和孩子听。前几天,我妻子还说,下次学习时,她打算和儿子也一起过来听听。”75岁的老党员阿吉·玉素因说。“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就是要让村民在自家门口,将党的惠民政策、宗教政策,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到百姓耳朵中,”马丽艳说,“试点一个多月后,现在村里党员的党员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不少,不少党员已经开始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也加入进来。”
如今,随着“家庭党校”的试行,工作组又制定了“家庭会议”制度,要求党员每月1日召开一次家庭党员家庭会议,带头做好配偶、子女和亲戚的思想工作。
秦鹏:扎扎实实为村民办实事
□亚心网记者骆晓华丁梅
“我想在我退休之前为这里的百姓做点实事,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自治区工商局住阿图什市阿扎克乡托万伊什塔其村工作组组长秦鹏的心愿。
临近退休,有着3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秦鹏,2015年主动要求参加第二批“访惠聚”活动。近日,初见秦鹏,满头银发、和蔼可亲,没有一丝官架子,言谈举止中处处透露着对村民的关心。
“2015年11月15日,晴。早饭后去打井工地查看井房是否开工,下午5点打井队来村……”翻看秦鹏的工作笔记,厚厚的三个笔记本上记满了群众上访的各类“鸡毛蒜皮”小事以及会议记录,并对群众上访的问题用不同的符号、颜色一一标记,且在已解决问题的后面,空出几行,写明问题已答复及其情况,细心程度可见一斑。
“群众工作无小事,群众关心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好,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尽量让大家满意。”秦鹏说。
其实,这仅仅是秦鹏大半年住村工作的“冰山一角”。
申请资金捐赠给村党支部用于党建工作,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协助小微企业在轻工业园落户,与村委会一起动员本村富裕户捐款解决贫困户取暖问题,解决村民夫妻矛盾、土地纠纷……住村8个多月来,这些琐碎的小事,秦鹏从来都是亲力亲为,也不因事小而推诿。
正是这种态度,在一件件小事的处理中,秦鹏渐渐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建立了彼此间的信任。
“村民找工作组是信任我们,一定要把村民的事办好,做到小事办好、好事办实,为大家排忧解难,这样才能凝聚民心。”秦鹏告诉记者。
阿图什市帕米尔西延公路拆迁工作是市政府的重点工程,因道路改造拆迁,托万伊什塔其村八小组的农田灌溉水井要被拆迁,由于关系到80多户村民7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村民对此反映很强烈。
2015年3月份,村民为此来找秦鹏反映问题,“为什么修路,就要拆了水井?”“井没了,我们怎么种地?”
听到村民真实的反映,秦鹏没有推辞,当场答应村民,与当地有关部门和领导协调帮助解决,重新打一口井。
后面几个月,秦鹏多次找市里、乡里负责此项工程的领导联系协商,最终得到市领导新建一口水井的承诺。但在拆迁过程中,由于拆迁人员与村民沟通不到位,数十名村民与拆迁人员起了冲突。
当时,正在乡政府开会的秦鹏,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村民说:“我答应你们的事,一定会做到,打井的事,我负责与政府协调,保证今年一定给大家打一口新井,政府也绝不会失信于你们,请大家放心。”
听后,村民顿时安静,纷纷散开,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随后秦鹏也兑现了给村民的承诺。2015年10月16日,打井工程正式开工,目前新井已完工。
一份真心,换来一份真情。“秦组长,是个非常负责任的人,我们反映的每件事,他都会记在心里,想办法帮我们解决。什么时间去找他,他都会热情地接待我们,帮我们出主意。所以,我们遇事都愿意找他,”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阿不都热合曼·艾拉吉说,“工作中,秦组长对我们村干部也很和气,村领导不在时,就会指导我们怎么去做群众工作,他就像是我们多年的朋友一样。”
“来这里,我没有什么高要求,只想在退休前,能扎扎实实为村民办几件实事,为南疆工作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秦鹏说。
张伟:用真情赢得民心
□亚心网记者骆晓华
住村近一年,完成11项惠民工程,投入资金818.4万元。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住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库热木托格拉克村工作组组长张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心中有民”的诺言。
“我要在走之前,把今年搞的项目全部建成。不然,我走之后,工程就得延期一段时间了。”近日,张伟坚定地说。
库热木托格拉克村,地形复杂、村民居住分散,居民点里只有土路,基本不通车,路上的浮尘常没过脚踝。
“毫不夸张地说,你的裤腿儿如果不绑上,裤裆里面都是土!刚来的时候,还没有水,所以大家都剃了光头。”说着,张伟摘下帽子,露出了锃亮的光头。
看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张伟下决心要给村民把铺路的问题给解决好。
到镇上跑,到县里汇报情况,经过多次商量、筹集资金,终于为库热木托格拉克村争取到建设9.6公里柏油路的资金,现在村里70%的主干道已成为柏油路。
路通了,村民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村民们也开始出来走动了。
考虑到村里“80后”、“90后”青年多,富余劳动力多,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状况,张伟想到在村里发展农产品产地初级加工、劳动密集型手工业等项目,来解决村民就近就业的问题。
最终,他带领工作组为村里落实了肉羊养殖示范小区、红枣清洗加工厂、地毯厂、庭院经济、果蔬热风烘干房、冷藏保鲜库等11个民生建设项目。
做实实在在让大家看得见的事。在张伟的带领下,现在,肉羊养殖示范小区等11个民生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其中,库热木托格拉克手工地毯厂已经投入运营两个多月了。
库热木托格拉克村村民努尔艾力·吐尔逊家里没有土地,之前只能常年靠打零工挣钱养家。得知村里有了地毯厂后,他带着老婆,第一个报了名,现在夫妻两人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
“感谢张组长给我这样没有就业机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我今后要继续留在这个厂子工作,把自己的生活搞上去。”努尔艾力说。
致富需要带头人。库热木托格拉克手工地毯厂开业短短10天,报名人数已从刚开始的几个人,增加到了50多人。按照手工地毯700元/平方米的市场价,地毯厂的每位职工每个月都能挣到将近3000元。
看着眼前,村民脸上露出真挚的笑容,张伟和工作组其他成员的心里充满了欣慰。
然而,在欣慰的背后,又饱含着张伟不愿提及的心酸事。
2015年7月,正值文化活动室项目施工的关键期,为在最短时间里多完成几个项目,张伟和工作组成员几乎每天都加班至深夜,恰在这时,他家中90多岁的老母亲突然去世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张伟心绪难平,在回与不回的抉择中,最终张伟选择了留下。
自古忠孝难两全。张伟在近一年的住村工作中,用汗水和泪水,率领工作组深入推进“访惠聚”,用他的实际行动,用他的真情,赢得了村民的真心!
上一篇:寻找身边的大学生村官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