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市民、历史见证者共努力 让民族记忆代代传承

政府、市民、历史见证者共努力 让民族记忆代代传承 时间:2015-12-13  来源:作者:赵子慧

  今天,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从去年起,国家公祭日以国家的名义对死难者进行公共哀悼和纪念,这意味着公祭活动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这是国家公祭日的历史意义。

  在南京,从政府到民间,从亲历者、见证者到记忆传承者,也通过修建纪念馆、捐献历史文物、为公祭日活动尽己一份力等努力,表达着我们的心愿——让民族记忆在民众中代代相传!

  497天不间断昼夜施工

  纪念馆扩容工程提前竣工

  市民理解配合,棚户区改造顺利完成

  这几天傍晚,市民丁女士都会带孩子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周围散步。沿着斜坡缓步走上抗战胜利纪念广场,她会给孩子讲述8年抗战的历史。绕着纪念馆看到一排排混凝土清水柱承托,也会让她联想起当年无数同胞如何用血肉之躯挺起中华的脊梁。

  建邺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2月18日正式动工,到今年6月30日之前完成主体建设,近5000名建设者在497天时间里从不间断,24小时昼夜施工,最终确保主体施工提前完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设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工程,既是一项时间紧迫的重要政治任务,又是为当地居民改善环境的民心工程。建邺区专门成立危旧房改造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若干征收工作小组进行房屋征收工作。在依法拆迁的同时,制定了很多便民服务措施,并大力宣传纪念馆周边棚户区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获得了当地居民的广泛支持与认可。”建邺区政府负责人介绍,纪念馆周边棚户区改造工程包括云锦坊、15号地、茶西里三个地块,2013年下半年陆续启动三个项目征收工作,至2014年11月份,仅1年半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全部搬迁改造,共计拆除房屋面积66000平方米,涉及居民271户,工企单位12家。

  其中,作为核心项目的纪念馆扩容工程用地征收工作涉及居民70户、工企单位9家。被征收居民得知扩容工程工期紧迫,绝大部分住户都克服过渡困难,在春节前就搬了家,以实际行动支持纪念馆扩容工程建设。这些棚户区土地征收后,除了用于扩容工程外,还将进一步用于完善该地区的服务功能,按照年接待1000万人次的标准建设配套设施,提升现有纪念馆接待服务能力。

  政府高度重视,周边环境焕然一新

  建邺区综合考虑国家公祭日与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转换,严格把控纪念日与平时日的关系,逐步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使纪念馆周边环境整洁有序、氛围肃穆、和谐统一。

  建邺区着重对周边建筑进行立面出新和屋面改色,调节色彩搭配,规整序化立面,整治面积约1.2万平方米。

  拆除不符要求的店牌店招和商业广告85块,进一步提升店牌店招,规范户外广告,并在纪念馆周边及重要路线设置公益广告1.5万平方米。

  提高景观绿化面积,移植栽培绿色植物,增设花箱、吊篮、黄石等景观小品,纪念馆周边共计整理绿化用地、草皮约6300平方米,灌木约2000平方米,完成草花栽植约15万盆。在日常养护管理中,对区域内的城市家具进行修补,更换优化垃圾桶、指路牌、标识牌、挡车石等。

  为进一步强化停车秩序管理,在纪念馆周边道路增补1000余个隔离桩和500米自行车停放车架。对江汊路业态进行调整,搬迁20家钢材经营户,关闭旧货交易市场,有效规范了商业秩序。

  在推进建设的同时,建邺区今年还出台了《关于加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周边地区综合管理的实施意见》,着重强调对纪念馆周边环境管理,确保氛围协调。其中明确该区域内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符合区域的整体规划与功能定位,体现特色,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确保该地区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不得损害建(构)筑物、景区(点)、街景和城市轮廓线的重要特征;同时明确纪念馆扩容广场管理规定,禁止跳广场舞、遛狗、聚餐烧烤等行为。区域日常管理中重点解决门前三包、占道经营、停车管理等极易发生矛盾和反复回潮的问题,对地铁站点周边及背街小巷进行持续整治,确保以整洁有序的环境落实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

  施工方克服困难,工程质量精益求精

  纪念馆扩容工程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单层2.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0.7万平方米。市里明确建邺区承担工程建设任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指挥长。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前后总计近5000名建设者参与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建设。他们克服了时间短、场地小、闹市区出土难、工程施工难等重重困难,确保了工程精益求精。工程自正式动工,用了2个月完成12家管线单位(含军队2家)超过30道管线的迁移工作,以及2700根工程桩和780米地下连续墙施工,55天完成全部37万方土方清运,9个半月完成主体结构施工,3个半月完成室内装修和室外景观。

  “抗战胜利纪念广场上有一道胜利之墙,长154米,高度由14.1米渐变到23.7米。为了与广场的形态相契合,胜利之墙被设计为弧形,这是我们施工中最大的难点。”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胜利之墙完全是混凝土浇筑出来的,由于施工时要一次成型,而且表面要光滑、牢固,既能承重又能起到装饰效果,“我们专门对技术工人进行了培训,浇筑时格外细心、严谨,成功率达到100%。”

  胜利之墙的钢板处理也大有讲究。为了打造出锈迹斑斑的视觉效果,钢板在工厂精加工后,再运到另一个工厂进行预处理,表面喷上一层酸性物质让钢板生锈,锈得差不多了以后再把酸性物质冲洗掉,然后再对钢板做一层固化,防止继续生锈,然后再运到工地进行拼装,仅这个过程就要用去20天。

  据悉,纪念馆扩容工程建设已经通过了“南京市优质结构”等验收,瞄准“鲁班奖”目标,全体建设者誓为南京再添一项地标建筑、精品工程。

扫描二维码关注金陵热线微信号(或搜索njjlrx)。

(责任编辑:JL111)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