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 | 陕西省接过全运会会旗 全运会进入“陕西时间”
9月8日晚上,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在天津奥体中心体育馆举行。闭幕式上,陕西正式接过了全运会会旗,进行了60秒的形象展示,全运会正式进入“陕西时间”。陕西省承办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承办全运会的省份,实现了让全运会回归中华体育故乡、回归红色体育热土的夙愿和企盼。
重大历史意义
2021年是第十四届全运会举办之年,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时刻,全面小康的建成离不开全民健康,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全民健康的助力。
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新起点,也是中西部地区首个举办全运会的省份。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在革命圣地、在丝绸之路新起点举办第十四届全运盛会,这是国家任务和重托,是庄严承诺和责任,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助力陕西追赶超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办会整体目标
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体育盛会!
办一届全民参与、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民生盛会!
办一届传承历史文化、追忆红色经典、弘扬时代精神的文化盛会!
筹办工作设想
在项目设置上,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科学合理设置竞技比赛项目,积极将更多的、大众时尚的群众项目列入赛程,使全运会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百姓。
在场馆建设上,立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追赶超越发展的目标定位,建设以西安市为主,宝鸡、咸阳、渭南市和西安体育学院新校区为4个副中心的“一主四副多点”的全运场馆群。
在体育惠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实施群众体育“六边”工程,促进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赛事活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营造“全民全运、健康快乐”的浓厚氛围,让人民群众真正走进全运、参与全运、共享全运。
在体育文化上,坚持体育搭台、文化展示,全方位、多视角凸显陕西特色体育文化和厚重历史文化,持续丰富体育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彰显“陕西能量”和“中国力量”,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
场馆规划图
未来工作计划
一是紧扣全运惠民这一主线。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二是突出场馆建设这一重点。把全运会场馆建设作为筹办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是抓住队伍建设这一关键。加强合作交流,全力抓好各运动项目的人才储备工作。
四是凸显文化全运这一特色。突出“文化全运”理念,依托陕西特有的历史文化,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一个独具特色、与众不同、极具魅力的全运会。
陕西全运缘
陕西曾先后三次申办全运会,经过了多年的努力,2015年12月29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由陕西省承办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陕西就此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承办全运会的省份。
陕西筹办优势
历史文化悠久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座落在陕北黄陵县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丰富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目前省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西安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华山风景名胜区、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黄帝陵风景名胜区、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陕西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座,中国旅游强县4个。各类等级(A级)旅游景区81处,其中5A级景区3 处,4A级景区18处,3A级景区31处,2A级景区23处,1A级景区6处。
联通区位优势
作为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陕西省正在铁路、公路和航空建设方面集中发力,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转变为交通优势,努力打造中国名副其实的交通新枢纽。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重要的门户机场,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综合交通枢纽。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呈“棋盘+放射式”网状结构布局,线网中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四、五、六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
对于第十四届全运会场馆建设,西安市的项目主要包括“一场两馆一中心一基地”,即6万座位的体育场、1.8万座位的综合体育馆、0.4万座位的游泳跳水馆,一中心为网球中心(决赛场地为1.5万座位),一基地为西安市体育训练基地(占地490.5亩)。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建设,项目总占地约2119亩。另外,西安体育中心主场馆周边同步规划建设全运村,占地约1000亩。
陕西省有信心、有决心把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体育盛会,办成一届全民参与、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民生盛会,办成一届传承历史文化、追忆红色经典、弘扬时代精神的文化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