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余处民国老厂房将分级保护 工业遗产是南京的历史见证

  新华报业网讯 “在寸土寸金的主城,老厂房、老设备想留下来,往往花费很大代价。但工业遗产是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和重要工业城市的历史见证,南京已在探索再利用、再创造的路子。”上周南京市两会中,南京规划局长叶斌披露即将发布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本周,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7年第一次会议上,《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作为新年首批新规划通过,规划将联合国土及文广新局多部门,对首批52处未来总计150余处民国工业遗产分级保护。

  150余处历史建筑因地制宜保护再利用

  2010年起,南京规划局委托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先后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从全市数百处80年代前建设的工矿企业中,遴选出50余处工业遗产名录,进行深入调查和核实,并将这些工业遗产列入规划局历史文化资源库。

  2013年底,南京规划局会同南京市经信委,委托东南大学等三家单位联合编制《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通过综合评价进行分类保护,并界定各名录,提出推荐历史建筑150余处,将因地制宜地提出可供操作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本周,保护规划正式通过。

  鼓励对老厂房多样化空间置换

  南京历史上就是工业重镇。记者了解到,“十二五”至今,为改变大厂、沿江、梅山等化工企业和重工业过度密集的发展问题,南京先后于2014年和2015年发布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

  去年至今,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南京明确将加快推进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的原大厂地区搬迁改造,将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梅钢及周边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地区纳入全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范围。

  作为文化历史名城,南京的工业区历史悠久,也留下了一批烙着时代印记的工业建筑、老设施,搬迁后,未来,这些历史建筑和设施如何安置?记者获悉,未来,依照规划,将做好工业遗产核查和认定工作,加强具有特色的工业遗产、历史建筑等设施的保护利用,同时支持利用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发展工业旅游等产业。

  记者获悉,《保护规划》鼓励对老厂房采用多样化的空间置换方式,比如:多层厂房可以改为办公空间、旅馆等。在工业遗产的展示中,《保护规划》提出,结合南京市相关部门建议,可以新建南京工业博览馆、强化标识系统、保留纪念展示场所、设置雕塑小品等,并进行多种设施引导。

  记者了解到,按照“纳入名录、积极保护、分类处置、逐项审核”的总思路,通过容积率奖励等方式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有效利用。例如,对于不改变工业遗存建设用地现有土地权属性质和土地用途的,经批准,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临时改变工业遗存建筑使用功能。

  首批52处未来总计150余处分等级保护

  南京主城首批就普查出52处工业遗产,时间从1840年-1978年不等,其中,鼓楼区最多,达11处,栖霞区和秦淮区都达9处。

  老南京熟悉的有:北河口水厂(原民国首都水厂)、永利厂(现为南化公司,建成于民国时期,是中国化工企业的摇篮)、南京晨光机器厂(原金陵机器制造局,现为1865文化创意园区)、南京肉联厂(原民国和记洋行)及下关码头、下关发电厂、南京手表厂、熊猫集团、南京炼油厂、浦镇车辆厂、江南水泥厂民国住宅区等。

  来看看秦淮区菱角市66号的南京第二机床厂“变身计”:西靠明城墙,北接内秦淮河,院内屹立着两棵百年银杏树。从1897年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到上世纪50年代的南京第二机床厂,如今“藏身”市中心的老厂,延续了19世纪以来的中国百年工业文脉。

  近几年,通过建设者贯穿着现代理念的精心设计和修缮改造,这里占地约8万平方米的原有破旧厂房,已建设成为以工业设计、形象设计、技术研发、文化创意等为主导产业的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集聚了100多家领军型创业人才企业。2013年底正式开园以来,这里的一期及二期完成改造部分载体共计7万平方米已基本出租完毕,引进企业106家,其中不乏有洛可可、中国铁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未来,更多的南京工业老厂将“华丽转身”。记者了解到,南京对于工业遗产,将从综合价值、格局与风貌、工业建筑以及再利用潜力多方面评估,分等级进行保护。如最老的浦镇车辆厂、金陵制造局,厂区状况较好,规模较大,作为一级工业遗产,都会进行成片性保护;宏光集团、金陵船厂等,会作为二级工业遗产,改作他用,反映一定时期城市产业发展历史;位于城东郊区的南京石膏矿、梅山铁矿等,会作为三级工业遗产,保留部分工业建筑物或生产设施等。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