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酒泉秦腔,还有谁在唱?
王永江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眼球和视线被不断涌现出的新兴事物吸引,网络上花样翻新的音乐、舞蹈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秦腔这一古老文化被逐渐冷落、甚至是遗忘。
主动出击才是发展之道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一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2007年,肃州区秦剧团团长王雪琴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走向市场,成立了酒泉振兴秦剧团。一开始,剧团成员只有8人,在酒泉城区开了一家以唱秦戏为主的茶楼,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戏。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王雪琴决定茶楼既不收门票,也不收茶水钱,观众看到精彩处可以给演员送花,花钱收费。就这样维系了两年后,王雪琴觉得再不能这样呆在原地等观众,应该主动走出去寻找观众。
那一年,王雪琴不停奔波于玉门、瓜州、金塔、肃州的各个乡镇之间。一次不行跑两次,两次不行跑三次,就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瓜州县三道沟镇取得了认同,开始在这里演出秦腔。
随着市场的打开,陆陆续续前来邀请他们去唱戏的乡镇多了起来。近年来,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玉门、瓜州、金塔、肃州、嘉峪关等地,每年演出300余场。
观众喜欢却无法传承下去
据王雪琴介绍,近年来在各个乡镇演出,她发现每次演出时都会有年轻人进入后台参观,他们对秦腔所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甚至是脸谱都十分感兴趣。但是,喜欢归喜欢,真正想学的人却很少。
秦腔文化面临的现状是,有些年轻人喜欢看秦腔,但却没有要学的想法。归其原因,一个是因为自身条件所限。王雪琴告诉记者,学秦腔最佳的年龄是12岁到17岁。而这个年龄段恰恰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二者之间难以协调。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戏剧前景不甚了解,不知道学了以后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有什么帮助。还有,王雪琴告诉记者,受地方经济条件限制,当面对孩子不想上学的情况时,父母第一反应就是让孩子外出打工,毕竟赚钱是首位的。
剧团成员青黄不接
据王雪琴介绍,她从学艺到现在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而剧团内的成员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现在剧团面临着严峻的“青黄不接”的问题。唱秦腔很苦,也很难出人才。因为它对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身板基础功底好的,没一副好嗓子不行;有好嗓子的,身板基础功不扎实的也不行。从跟师学艺到登台,没有五到七年是出不来的,可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却是,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学秦腔。没有年轻人才的进入,我们的秦腔事业该如何继续下去?
发展和传承需要政府支持
王雪琴说:“作为一个民营剧团,在传承的问题上,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想让秦腔文化不在酒泉流失,还得要政府扶持。现在国家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扶持力度很大,我们希望能争取到扶持经费,开设一个特色艺术传承戏曲班,免费为喜欢并想学秦腔的孩子进行专业培训。我们初步的构想是和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将秦腔纳入职业教学。同时,希望政府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正在酒泉消逝的秦腔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观众也是秦腔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得到观众的喜爱,戏曲才会有未来。观众不喜欢、不爱看,那么秦腔文化传承就将是一句空话。如何在保持原有观众数量的基础上吸引更多观众,是秦腔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 □本报记者王鹏
上一篇:文化视点2014
下一篇:有关韩国影视的文化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