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小吃文化城”总经理罗瑞丹:传承创新家乡美味

“大埔小吃文化城”总经理罗瑞丹:传承创新家乡美味

  “大埔小吃文化城”总经理罗瑞丹。何森垚 摄

  宽敞整洁的小吃手工制作车间,各式小吃、点心一字排开,圆润的珍珠粄、晶莹剔透的笋粄、金黄的发粄……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

  “今天的百侯薄饼很饱满,不错;忆子粄的火候有点过了,下一轮要注意掌握火候……”与一般人沉醉于食物的色香味不同,罗瑞丹首先看到的是食物的状态,“在我眼里,这每一道小吃已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食物。”

  罗瑞丹是“大埔小吃文化城”的掌舵者,也是梅州餐饮界的风云人物。6年前,三十出头的她,毅然放弃繁华都市广州的铁饭碗,回到小县城大埔,接过了母亲经营近三十年的餐饮事业,将数间星级酒店经营得风生水起。2015年,一直怀着“家乡小吃情结”的她,带着传承、创新大埔小吃的初心,拿下了大埔县小吃产业发展平台“大埔小吃文化城”的经营权,开创了中国小吃名县大埔传统小吃新天地。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通讯员 丘佳纳 罗文燕

  放弃铁饭碗追随“家乡的味道”

  夜幕降临,大埔小吃文化城开始热闹起来,宾朋满座。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罗瑞丹显得与众不同,她端庄大方的衣着,始终带着笑意的清秀的面容,让人倍感亲切。

  尽管刚刚结束数天的出差颠簸,罗瑞丹脸上却看不到一丝倦意。“无论多忙多累,只要看到我们制作的小吃、美食满足了顾客的味蕾,令顾客回味,我就觉得很快乐很幸福。”罗瑞丹说,她对美食与餐饮业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是受母亲所影响。

  罗瑞丹的母亲丘怀玲是一位心灵手巧且勤劳刻苦的客家妇女,“她几乎精通家乡各种小吃的手艺,一到家乡大大小小的节日便会露一手。”罗瑞丹说。因为厨艺过人,后来母亲干脆开起了饭店。凭着勤劳的双手,靠着一把“锅铲”,丘怀玲在十多年时间在大埔“炒出”第一间三星级酒店,以及大埔目前唯一一间四星级酒店。

  “如今,回想起我整个青少年时期都萦绕着美食的味道。”罗瑞丹说,这也许是她后来毅然接过母亲的事业的重要因素。

  2001年,大学毕业后,罗瑞丹进入了广州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工作,工作稳定而舒心,但是她的心却无法“安分”,“虽然远在广州,但我隔三差五就会回到家乡,一方面是留恋家乡的美食,一方面是对餐饮业逐渐产生了兴趣。”罗瑞丹说,2010年,随着餐饮事业的不断做大,而彼时母亲的年纪也慢慢大了,于是,她毅然辞去了广州的工作回到家乡,接手了母亲的餐饮事业。

  “当时我已经成家,面临着要与丈夫两地分居的难题,幸好丈夫很支持我的事业。”罗瑞丹说。2010年9月,在罗瑞丹的努力下,四星级酒店瑞锦酒店正式对外营业。随后,在罗瑞丹的精心经营下,酒店各项工作很快就走上了正轨。

  瑞锦酒店餐饮的一大特色是客家菜式,为将客家菜发扬光大,罗瑞丹不断挖掘传统技法,融入“自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理念,对客家菜进行精心设计包装,推动客家菜的深度开发,丰富客家菜的内涵。在发展客家菜的过程中,她尤其注重大埔传统小吃的制作,并深入挖掘小吃文化。这成为了她日后排除万难全力传承发展大埔小吃的伏笔。

  匠心独运开创小吃文化新天地

  “我内心深处一直对家乡的小吃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它像一种乡愁,总是萦绕在我心间。”罗瑞丹说,因此在酒店的餐饮业发展中,她一直将大埔的小吃作为特色来打造。随着瑞锦酒店大埔小吃特色的形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这时候,罗瑞丹心中了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想专门开辟一间专门经营大埔小吃的酒店。”

  2015年,为把“大埔小吃”打造成食品工业与大埔特色旅游相融合的产业,大埔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城西的“泰安楼客家文化产业园”4A景区内建起了一幢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小吃文化城。这与罗瑞丹的想法不谋而合。她精心设计了一套传承、创新“大埔小吃”的方案,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终拿下了“大埔小吃文化城”的经营权。

  取得了“大埔小吃文化城”的经营权后,罗瑞丹开始大展身手。为了建设好小吃文化城,她去上海、福建,出广州、深圳去交流、学习,今年5月她还专门到美国去学习了半个月,学习国内及国际餐饮行业最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将其融入大埔小吃文化城的建设和管理。随后,为了让大埔小吃得到更系统的传承发展,罗瑞丹特聘相关人士挖掘、整理、撰写“大埔小吃”文稿,注册了大埔小吃“赞粄”商标等工作。

  如今,小吃文化城已经成为了展示、体验、发展大埔小吃以及小吃文化的大平台。大埔小吃文化城建成了“大埔小吃”文化展区、客家文化艺术展演舞台、综合美食区、小吃品尝区、游客体验区等。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大埔小吃,罗瑞丹还在小吃文化城设立小吃文化研究中心,把小吃文化城打造成“大埔小吃”的生产研发基地、再就业的孵化基地,将食品工业、餐饮服务、休闲旅游、小吃文化融合发展,开创了大埔小吃文化新格局。

  传承创新打造“舌尖上的大埔”

  大埔小吃文化城自从去年10月份开业以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大埔文化的新地标和新名片。“让大埔小吃走出大埔,成为推介大埔的名片,打造‘舌尖上的大埔’,这正是我的初衷。”罗瑞丹说,如今,对于大埔小吃文化城未来如何发展,她的心中已经有了一盘棋。

  “我认为要传承发展大埔小吃,在制作上要保持传统的手艺,在口味上则要加入一些创新,更好地迎合现代人的口味。”罗瑞丹说。目前大埔小吃文化城每天推出的小吃有五六十个品种,这些小吃基本都是取材当地新鲜食材,采取传统手工精心制作。同时,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罗瑞丹带领厨师们对一些小吃进行了一些创新,如融入绿色、营养等饮食因素。

  “任何东西要有内涵、有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流传。”罗瑞丹说,因此在传承发展大埔小吃的过程中,罗瑞丹尤其注重挖掘小吃文化,让小吃变得更灵动。事实上,作为中国小吃名县,大埔小吃品种繁多,流传至今的有近200种,有名的小吃也有近百种。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及其独有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动人故事等文化内涵。

  “如忆子粄,其因古时大埔一位母亲思念远方的儿子,每逢中秋特意制作儿子喜爱的粄食,思儿拜月,遥祝平安而得名;大埔人逢年过节制作的‘酵粄’,因粄熟开裂如花,若人的笑脸,故名‘笑粄’‘发粄’。”罗瑞丹说,小吃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和这个城市的旅游景点一样,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外来游客的关注,甚至有些游客到某地去旅游,目的就是品尝这个城市的风味小吃,如果没有吃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就等于没去天津;如果没有吃北京烤鸭,就等于没有去北京……

  “同样地,我希望‘大埔小吃’能够成为大埔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角色,让游客们觉得如果来到大埔不吃‘大埔小吃’,就等于没来大埔,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冲着‘大埔小吃’来大埔游玩。”罗瑞丹说。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