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文化视点半月谈)

  作为当今审美意识的某种反映,在对红色经典和文学名著的改写改编中出现了所谓“人性化处理”问题。这已不是单个现象,而是趋之者若鹜,形成了一种时尚和风气。
    我以为,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对红色经典和某些名著重新解读甚至加以改写改编,并非不合理,不可能,或完全没有必要。任何一个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文本,在不同的时代必会显现出不同的价值层面,因而产生新的精神需求,作为一种再创造活动,如果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得好,能给出新的解释和新的造型,完全有可能开辟出新的审美境界。
    我国一些所谓红色经典的被重新发现,改编者日众,至少说明,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仍具有某种生命力,它们并不像某些论者简单化地扣上一顶伪现实主义或伪浪漫的帽子,就可以打入冷宫。艺术现象的兴衰往往充满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在一些红色经典中,主观与客观,世界观与创作,作家宣称的主题与作品实际的形象系统,错误的观念与鲜活的人物,虚假的矛盾与有血有肉的细节,以及当时的审美风尚与现在的审美趣味之间,可能会构成多重价值的内在矛盾。就拿“十七年”时期的某些名作而言,它们可能因为过分强调为政治服务而使其艺术世界显得狭窄,它们甚至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直接影响其真实性、深刻性,但是,也要看到,由于作者按当时的话说,怀抱深厚的阶级感情,拥有丰富而切实的战争生活和实际生活的体验,掌握活泼的群众语言和来自生活深处的感人故事,以至可以冲破观念的硬壳在今天仍具备某种魅力,仍然有人爱看,经得住时间的磨洗。所以,对红色经典也得分析,扬弃过时的东西,发现某些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按说,在今天,由于时过境迁,以描写阶级斗争为核心的红色经典原本没有太多商业价值可言,可是,事物的两面性在于,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人物其实又是具有某种“潜价值资源”的,只是有待于有心人去发现。什么是“潜资源”?首先是,它们可以提供当代创作中匮乏的英雄情怀。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人物,曾经家喻户晓,知名度极高,但他们往往是按那个年代的英雄模式创造的。于是,英雄的个性化,情爱的多种可能性,这些过去被遮蔽和掩盖了的一面,就有可能构成新的想象空间,并成为卖点。这也许就是当今红色经典改编忽然成风的原因之一吧。不可否认,它的后面有庞大的市场的影子。
    我以为,根本问题在于,不少改编者把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过于轻易,看不到巨大的难度和对作家思想艺术准备的严格要求。其实,这种改编布满了难题,不亚于从事某些原创性作品。普遍的情形是理解上的失之肤浅和简单化,以为注入一点小资情调,作一点翻案文章,颠覆有的人物关系,来个大逆转,让高大的降为平庸的,坚贞的变为放荡的,刚强的变成窝囊的,就算完成了所谓人性化处理,这显然错了。尤其重要的是,不能动摇原著的根本价值。有些改编者似乎并未意识到,许多“红色经典”包括样板戏,乃是左翼文学,包括左翼审美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累和不断的总结经验的产物,站在今天的高度来反思,它有它的失误和偏颇,却也有它的某种艺术表现上的精湛之处,不能因为某个人曾经“插手”过某个作品,就认为糟糕到不屑一提,只配唾弃了事。事实上,把问题说到底,人物处理上的得失只是表象,争论的实质牵涉到对革命传统、现代史和党史的重新评价问题,这是颇为复杂的,这也是真正的难度所在;在艺术上,要胜出这些久经打磨的原著,没有相当的功底,困难同样也不小。所以,我的看法是,改编改写未必不可能,却是一种艰巨的再创造,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见识和功底,有的甚至条件尚未成熟,故而要谨慎从之,否则不过是短期的市场行为和旋生旋灭的泡沫而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6月08日 第八版)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