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打动人须完成艺术转换

不仅能听到“脚步声”,更能听到“心跳声”

主旋律电影打动人须完成艺术转换

    “为什么有些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拍成电影就不好看了呢?那是因为没有完成从‘事迹’到‘故事’的艺术转换。”日前在京举行的电影《信仰》剧本研讨会上,影视剧作家赵葆华指出了主旋律影片进入人心所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1986年,10名曾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老红军、老八路在武汉自发成立了“老战士报告团”,为年轻人讲述战斗故事、革命经历。在“老战士报告团”成立30周年之际,以报告团事迹为基础的电影《信仰》计划8月1日开机。

    研讨会上,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等专家认为,思想性正是此类影片的优势所在:弘扬真善美,塑造模范人物,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主旋律电影迎合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容易打动观众、引起共鸣。然而,不少主旋律电影不讲究叙事和表现手法,一味歌功颂德、刻板说教,导致艺术性和观赏性大打折扣,既不“叫好”也不“叫座”。“老战士报告团”的故事如何才能讲好?

    《信仰》剧本在报告团事迹的基础上加入了寻找老兵遗孤、老战士子孙后代的情感历程等线索,在红色题材中融入更多故事性元素,力图获得市场的认可。本片出品人张惠玲表示,创作团队努力“往小了写”,用小人物、小事展现崇高的精神。与会专家对此表示肯定,但认为这还不够。

    影视剧作家、评论家赵葆华认为目前的剧本“有人物、缺性格”,“有故事,少情节”:人物形象不够生动饱满,故事的推进缺少行为逻辑。“一个好的故事,不仅能听到‘脚步声’,更能听到‘心跳声’,就是说能感受到人物心中细微的情感变化。”赵葆华说。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许柏林指出,细节是一个故事能否打动人的关键,他建议加入更多人物行为、心理的细节描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主旋律影片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转变表达方式,在口碑和票房上都有不俗表现。2009年的《风声》借助谍战、悬疑片的外壳,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现忠贞不屈的共产党员形象,2亿多元人民币的票房使之名列2009年国产片票房榜第五;2014年末,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将一部红色经典用现代化的手段拍摄、包装,获得新、老两代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近9亿元票房;2015年的军旅题材影片《战狼》中不仅有精彩的打斗、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将个人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获得了年轻观众的认可,收获了5亿多元票房。

    导演陈凯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主旋律并不意味着索然无味,“这类题材的电影,需放下身段,尊重市场和艺术规律,转化‘讲故事’的方式,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市场反馈。”            据新华社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