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平遥元年”后,让“电影回归市集”
6月29日,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贾樟柯在方所广州店进行分享,深度解读了2018年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主题——“电影回归市集”。
“电影回归市集,就是回归到电影的童年时代,让我们的电影文化环境获得包容的可能性。”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试图回溯电影的血缘和基因,并从中获得一些更宽阔、更宽容、更包容的电影观点。
贾樟柯在方所创作者现场
贾樟柯:我想和大家聊的第三件事情,就是去年跟一帮好友创办了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在今年的10月11号去平遥,那是山西的一个古城。我们做这个电影展其实跟自己的电影生活有很大关系,因为从1998年拍第一部电影《小武》,我自己的生活有一半时间就是带着电影旅行,在哪里旅行呢?就是各式各样的电影节、电影展。
参加电影节或展的过程其实有时候也让我挺伤感的,因为有机会看到最新、最活跃、最有创意的电影,有很多年轻导演的新作品,可能他们是伊朗拍的,韩国拍的,泰国拍的,哈萨克斯坦拍的,他们都是这样的一些区域出来的,却是当今世界最有创造力的影片,这些片子对我们这个行业的拓展,对电影语言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
但你回到国内来看,大家不怎么关注这一部分的电影,哪怕现在网络电影资源非常非常丰富,我们整个媒体系统并不关注这些影片,观众也得不到资讯和点击途径观看这部分影片,我觉得资源非常非常的浪费。因此我们就想,能不能自己做一个电影展,主要呈现欧美之外有创意的影片。整体而言,欧美地区的哪怕是艺术电影获得观众了解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比如像阿根廷、巴西、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匈牙利这些地区的新导演拍出的特别有创意的影片,它们都太少被人知道了。我们想通过影展的方法郑重地向咱们国内观众来推介这一部分影片,因此创办了平遥国际电影展。
“平遥元年”
去年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主题是“平遥元年”,我们不想把它称之为第一届,因为它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去年放映了六十多部影片,影展的英文名字中译出来叫“平遥卧虎藏龙电影节”,据说是当今世界最长的一个电影节的名字,我特别喜欢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我们就给他写信说可以不可以用这个名字来命名,他同意了。
我们其中的一个单元就是卧虎单元,就是新导演的作者型电影,每年有八到十部,非常精彩,反响特别好。第二个单元是藏龙单元,就是年轻导演的类型电影,什么是类型电影呢?就是类似歌舞片、恐怖片、公路片这些有类型元素的影片。我们还有一个单元叫“影展之最”,就是当年度的国际电影节重要获奖影片的回顾。还有一个叫“首映单元”,是有创意的商业电影和已成名的作者型导演,以及大师级导演在平遥进行首映,去年,北野武的电影就是在这个单元做的中国首映。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放映华语青年导演新锐作品的“华语新生代”单元,以及“山西制作”单元,放映由山西本土出品、于山西拍摄或山西籍电影人参与拍摄的影片,鼓励本土电影的发展。平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回顾/致敬”,去年做的是法国导演梅尔维尔的回顾展。
梅尔维尔百年诞辰回顾展
梅尔维尔是新浪潮之父,他一直专注于警匪片这个类型,但是他的电影通过类型片的方法,包含了非常深厚的哲学命题。去年我们想做这个单元,是因为觉得整个中国电影现在特别注意产业,商业片的发展也特别快,但是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好像商业电影、类型电影就不需要艺术性。实际上,商业片、商业文化也有它的艺术水准问题,而梅尔维尔就是在类型电影、商业电影里面做到了一种高度的作者性,高度的创造力。
我们去年做梅尔维尔,就是希望可以给我们的电影工业一种观点:在关注商业电影、类型电影发展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忽视它艺术的创意和创造性,不能以商业理由忽视一个电影应该有的创意和应该有的艺术水准。
“电影回归市集”
我为什么会讲到平遥电影展呢?其实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事情:今年准备10月11号做第二届,我们把第二届的主题称之为“电影回归市集”,因为我们一直在想电影的血脉、血缘和基因。电影在最开始发明的时候,它是一种杂耍,就好像我们看魔术和杂技一样,如果说得悲情一点,它有一个卑贱的血统,但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因为它这种跟菜市场卖肉的、卖鱼的、卖蔬菜的、卖二手货品的,或者跟杂技团、马戏团这样混在一起的血脉,所以电影其后分出来的两条路线都跟此有关。
一条路就是充满大众性杂耍性,这个脉络里面有很多杰出作者,比如说大学时代最影响我的卓别林,我们看他的《淘金记》《大独裁者》《摩登时代》,那里面结合表演、结合杂耍所创造的那种电影语汇,特别是他末期时候的那些创作,拓展了电影的可能性,同时保持了这种血脉,扎根于大众需求,这一直延续到我们当代的周星弛,他们是这类导演。
查理·卓别林作品《摩登时代》电影海报
那么另外一脉是什么呢?正因为电影这种集市、杂耍的出生,所以一直到二、三十年代,在电影理论界还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电影是一门艺术吗?那个时候精英阶层怀疑电影不是一种艺术,所以就产生了很多杰出作者,他们不断证明电影可以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有声电影产生之后,可以包容更多的文学性以后,电影中的人可以开口说话之后,电影的文学性增强之后,很多电影开始承载丰富的叙事、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非常深刻的哲学主题,这种创作的方向其实也是因为它的出身导致的一种反叛。所以我总是觉得我们如果能够理解电影,欣赏电影,拍摄电影,我们可以回到电影的最初,回到电影的血缘和基因里面看,就会获得一个相对客观、相对包容的一种电影观点。
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式现场
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其实都很丰富,这几天想看严肃命题的电影,可能过几天想轻松一下,或者想看追逐嬉闹这一类的影片,我觉得对于我来说,今年电影回归市集就是想回归到电影的童年时代,让我们的电影文化环境获得包容的可能性。有时候我们看评论家互相吵架,大家捍卫自己喜欢类型的电影,总会把自己不喜欢的类型贬得一钱不值,我觉得这个没有必要,平遥国际电影展就是想通过今年“电影回归市集”这样的主题能够贡献一些更宽阔、更宽容、更包容的电影观点。
本文摘自方所书店“贾樟柯的江湖世界”分享会实录。
贾樟柯
导演、作家、制片人。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主要导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东》《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
1998年,其处女作《小武》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2006年,《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及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7年,担任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及电影基石单元评委会主席,并荣获达沃斯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称号。2008年,获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军官勋章,及第十届西班牙拉斯帕尔玛斯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金伯爵奖。2010年,获多伦多电影节新世纪十年最佳导演奖,及瑞士诺加洛国际电影节荣誉金豹奖。2013年,《天注定》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2015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马车奖”。同年,最新作品《山河故人》获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公众大奖。2017年,发起创立“平遥国际电影展”。2018年,《江湖儿女》入围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著有《天注定》《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二十四城记:中国工人访谈录》《海上传奇——电影记录》《贾想I》《贾想II》等。
| 来源:方所文化
|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贾樟柯:“平遥元年”后,让“电影回归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