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新了·故宫》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吸引了很多观众:《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节目播出后吸引了两万多名年轻人报名去故宫修文物;大型文博类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以及传统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成为荧屏新宠。由故宫博物院与北京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出品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自2018年11月播出以来也日渐火爆。这是第一档由故宫最大程度开放资源并协助拍摄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这档节目以文化为内核,以综艺形式展现故宫,加入小剧场等环节,把对故宫的宣传和节目本身结合在一起,通过邓伦和周一围徜徉故宫的脚步来探求故宫历史文物的“前世今生”,并从中获取灵感,打造文创产品,弘扬故宫文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这档节目的成功与其在这些方面的创新有很大关系,其成功经验也值得同类节目借鉴。
重视文化知识的准确性
《上新了·故宫》一开始最吸引观众的地方便是节目中展现了故宫三分之二未开放的区域。这些区域是我们平日里去故宫见不到的地方,所以能够以十足的“神秘感”吸引观众。例如,乾隆秘密花园的神秘和壮美、软螺钿的精细、畅音阁舞台的升降等等,这些神秘感不仅引发了观众的期待和赞叹,同时也让观众得到知识和审美体验。
作为一档文化类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首先是在基本的文化知识上下了功夫,真正将观众带入文物的“身世”中,以此传播历史知识、文物知识、文学知识等,引发受众敬重历史文化。每一期都有专门的故宫工作人员讲解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节目下方还会以小提示的方式呈现这些说法的出处。例如在第四期的“钮祜禄氏进阶史”,节目就给观众传达了一个和往日电视剧呈现的不一样的甄嬛和延禧宫的经历。延禧宫实际不如电视剧里那么风光,曾遭遇大火,并且和熹妃并没有什么联系。它尽量秉持着“一切以史书为依据”,满足了受众对历史文化的需求,也对纠正历史类改编电视剧给人们的错误刻板印象有很大的作用。
不光在知识上“上心”,节目在服装、道具上也是尽量呈现当时的宫廷风貌。小剧场表演时,演员的服装都是根据画像还原的,比如乾隆帽子上的“红绒结顶”,董鄂妃头上的簪饰等均是如此。历史学者杨原这样评价这个节目:“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可靠的出处,经得住推敲,如康熙解剖过冬眠的熊、爱喝红酒等细节,这都是第一手的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