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区社会建设围绕“双中心”战略定位、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南山区社工委作为全区社会建设的工作部门,围绕“双中心”的战略定位、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紧紧抓住改革创新,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谋划、部署、推动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创新社会建设,为实现建设宜居宜业国际化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的宏伟目标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长期以来,南山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把改革创新贯彻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创新社会建设,力争率先在社会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提升社会建设新高度,推出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特色鲜明的创新项目,不断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南山区社工委提出,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结合全区实际,推进社会建设领域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1:一个机制“一核多元”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2016年第一季度,各社区申报了微实事项目660个,涉及金额5043.17万元;正在实施的项目381个,涉及资金2855.98万元。这些项目都是通过居民议事会召集社区各类社会主体讨论,如居委会、工作站、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农城化股份公司、社区社会组织等,最终由社区党委确定的。“一核多元”简称“1+3+N”,通过梳理各社区治理主体“职责清单”,包含9大治理主体共75大项277小项职责,解决了治理过程的主导权、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等问题。

  南山区社工委负责人介绍,“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机制破解了基层社区治理难题,构建了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现代治理结构体系,从系统上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基层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具有普遍适用性、创新性、指导性,符合现阶段国情、社情、民情。

  此前,中国社科院“地方政治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组在南山开展专题调研后评价说,南山“一核多元”社区治理创新是“非常有价值的全国基层治理生动实践”。

  关键词2:一支队伍改革社区工作者管理体系

  带好一支队伍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为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夯实“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基础,从2014年开始,南山区主动推进社区专职人员管理体系改革,区社工委会同区民政局、人资局、社保分局等部门,扎实推进改革,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实现了社区工作者管理制度的突破,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框架,出台了“1+2+N”文件体系;做到人员定位、管理体系、薪酬体系、社保购买、招录培训、考核退出、合同签订及交流回避“八统一”,依法与798名社区工作者补签聘用合同,打破了社区专职人员身份定位不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等问题。

  此次改革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优化了社区工作人员结构,激发了工作队伍活力,使“一核多元”社区治理得到推进落实。南山区社区专职人员管理体系改革还通过畅通职务晋升、工龄晋升、考核晋升、职称晋升四种渠道,率先在全市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

  2015年,全区共两次向社会公开招考,招录了33名社区工作者。改革后,大专及以上学历795人占96.6%,比改革前上升了3.2%,平均年龄从41.3岁降至39.8岁,解决了社区专职人员身份定位不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等问题。

  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为此,深圳市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到南山调研,拟出台全市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和薪酬福利管理制度。

  关键词3:一个平台促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落地

  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完善,位于爱心大厦的南山区社会建设服务大厅不断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效能,24小时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民生活服务,已经成为全区社会管理服务的决策指挥平台、综合信息平台、成果展示平台、便民为民的服务平台。

  依托服务大厅,南山区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实现对内资源整合、对外宣传推广、对上决策辅助、对下工作督导。据悉,南山区社会建设服务大厅已经实现了“四个一”:

  一个平台集成社会建设系统,接入包括“智慧党建”、“e事通”等16个单位的25个业务系统,通过“大数据”对各部门系统进行集成应用,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一个号码提供民生服务,打造全区统一的96881便民服务热线、网站、紧急救助终端和移动终端,整合现有各类政府及社会服务热线,使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服务;

  一个系统指导社会建设,对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使各级领导和部门能全面掌握有关情况,提升领导决策能力;

  一个大厅演绎发展历程,展示了南山社会建设工作历程。

  关键词4:一批亮点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

  南头街道率先在辖区12个社区全面开通社区微信平台,设置“一窗通”等栏目,打造居民指尖上的“政务大厅”,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南山街道创新社区专员机制,在进行社区再动员、再组织,全面推动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方面,受到辖区群众的普遍欢迎与支持。

  作为西丽街道的靓丽名片,366米长、40米宽的366大街一改此前脏乱差的情况,新修建的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管理中心等3个中心,更是成为片区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龙头抓手。

  近几年,沙河街道利用“宜居出租屋”年审工作,解决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等基础性问题,实现了由突击管理到常态化管理的转变;“律师驻队”模式探索了一条解决城管执法难题的新途径。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蛇口街道深圳湾社区“一平台两中心”已形成了职能明细、运营规范、考核科学的机制。原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评价说,“一平台两中心”在社区治理主体、社区治理工具、社区治理机制三个方面都有显著突破和创新,在全国同类型社区中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位于招商街道沿山社区的外国人服务站,采取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社工,向外国人提供政府事务咨询、中国法律法规咨询、矛盾纠纷调解、外国人临时登记等服务,并利用招商街道人大代表定期接访、走访和探访机制,使外国人联络渠道更畅通。此外,该服务站还设有外事民警办公室,为辖区外国人提供签证咨询、治安治理咨询、办理外国人居住登记等服务。南山区社工委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外国人服务站的有效实践,为实现南山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这个目标提供更多的基础。

  深圳湾大街商圈是全区18个开展园区(楼宇)党建工作的示范点之一,近年来,粤海街道结合辖区商圈集中的实际,开展商圈党建工作,全力推进党在非公企业的组织覆盖,以党建促进城区经济社会发展。

  桃源街道结合辖区特色,创新性开展“民声听吧”、“民声微线”、“三庭联动”工作,使辖区城市面貌一年一变、三年大变。

  事实上,除了这些,近年来,南山区在社会建设领域不断创新,打造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并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关键词5:一个体系构建社会建设“指挥棒”

  自2011年《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指数》首次发布以来,每年都定期发布。该指数以客观真实的数据和走势变化,全面反映了南山区在社会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这个指数不仅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南山社会建设的水平程度以及老百姓(603883,股吧)对社会建设的满意程度,还能找出南山在社会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说,它是南山社会建设的“晴雨表”,指导全区社会建设找准着力点,助推社会各方面建设。《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指数》的成功编制离不开《南山区社会建设标准体系》,这是全国首个地方版的标准体系,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权威认证,解决了社会建设“做什么”的问题。该体系是全区开展各项工作的“指挥棒”,也是指导南山区社会建设工作的“准立法”。

  指数和体系,形成了南山社会建设的“预算+决算”系统。

  《南山区社会建设标准体系》含区域化党建、民主自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主体、社区多元文化和宜居生态等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67项,涵盖了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有目标、有任务、有落实、有考核。

(责任编辑: HN666)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