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街道书记吕燮纲做客百家街道访谈 五年内有望建成一万平米

【龙虎网报道】(记者 季雨)为充分发掘和推广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5月起,中共南京市委研究室(社建工委)将会同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龙虎网推出“互联网+改革”之百家街道(社区)书记系列访谈。

5月25日下午,“互联网+改革”之百家街道(社区)书记第五场访谈活动走进小市街道,这也是鼓楼区首家参与“互联网+改革”百家街道书记访谈的街道。中共鼓楼区委小市街道工委书记吕燮纲来到访谈现场,就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与网友进行了零距离交流。

访谈现场

黄家圩路从坑洼小路“变身”双向八车道

黄家圩的地名早就有,这里原为洼地,黄姓最早在此筑圩种地,因此叫黄家圩。它原本不是城市的“主动脉”,顶多只能算是“毛细血管”,但打通之后却让居民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悄然改变了城市面貌。

2014年6月6日,黄家圩路经过拓宽改造后正式通车。改造后的黄家圩路全线双向八车道,南起龙蟠路,下穿京沪铁路和城际铁路,北至和燕路,道路宽55米,全长约1公里。在黄家圩路与红山南路交汇处,还新建一座地下人行过街通道,设8个出入口,有自动扶梯。

曹林在此已经生活了十几年,对于黄家圩路的变化,他最有发言权,他在访谈中感叹到,“大变样了。”曹先生回忆说,它原来是一个车多人多,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混合在一起的道路,而且道路长期经过碾压变得坑坑洼洼的,下雨天一身泥,晴天就是一身灰。“路边哪像现在这么清爽,都是低矮的破旧房子、违建。”曹先生坦言,环境脏乱差,那时都不好意思叫朋友来家里玩。

现在清爽畅通的大道,让曹林从心底感觉舒服,“不仅公路拓宽了,两边的小区经过装修改造也变得非常漂亮,还建成了公园式的供市民休憩的小凉亭,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打心底里开心,还自发的组织了平安自愿队,街道居民都踊跃的参加。”

居民现场提问

老旧小区出新改造 近四千名平安志愿者开展巡逻

2013年,街道坚持“拆”字当头,突出“七拆、七建”(7个市政项目和7个产业项目),拉开区域新一轮建设发展的框架。但推进这些工作的前提,是要保持地区的稳定。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汽轮六村,它是一个有着440多户居民的典型老小区,长期没有物业管理,没有门卫保安。小区环境脏乱破旧,人员进出杂乱无序,矛盾丛生。怎样进行老旧小区的改革,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经过短短两年的时间,现在走进我们小区,你看到的是道路整洁停车规范,九栋楼房外观亮丽整洁,小区的树木成荫。”河路道社区居民成明华说到,“小区内有一条配备22块的宣传栏的宣传长廊,上面刻画了我们全体志愿者共同打造小区的画面,包括好人榜、光荣榜,这已经成了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街道也是下足了工夫。吕书记介绍说,“街道组建3700余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开展‘三红’(红帽子、红袖标、红马甲)巡逻,改造开放式老旧小区治安防范设施,安装平安E门、增设监控等,2015年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0%。”

成大姐的话也肯定了街道所做的努力,“去年开始,街道陆陆续续给小区安装了32扇防盗门,基本做到了门门通,小区的大门和家庭防盗门都是刷卡进出。从咱们普通市民的角度来说,老百姓安心了,老百姓也就踏实了。”

有望建设一万平米公共服务场所 供养老、文娱使用

小市地区原是工业集聚地,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2013年,街道开展城北工业印记老照片、老物件征集,建成“小市工业印记微博物馆”,并借此平台打造“五老一少”互动课堂,将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吕书记还在访谈中透露,“今年我们打算编纂《小市的故事》,充分挖掘小市的特色文化,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增强街道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今天访谈的现场,吕书记还给全体市民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在将来五年内,街道至少有两个重点项目。其一是,有望在三年内竣工交付一个一万平米的公共服务场所,该场所设计有一定的比例是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活动的场地。还有一个项目是能源装备产业园,该产业园也配套了一万平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养老服务场所占地约5000平米。”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