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情感沉淀为标本 “思无邪”归于“人”(1)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作品并不很多,其存目311篇,实际只有305篇,因此又称“诗三百”或“诗三百篇”。《诗经》按照《风》《雅》《颂》三部分编排而成,分别对应西周春秋时期各地方音乐、周王室所辖之地(王畿)音乐以及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十五国风(160篇)多为民歌,最有活力也最为精彩。长期以来,从无其他文学作品的地位能如《诗经》一样崇隆,这部被视为超越于一般文献的“经典”,它所具备的“经典性”又显得那么独特而有魅力,它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缄存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之中流传至今,而无数后人不断进行的注疏解诂,更使之显得无比丰厚。
有关“物”与“事”的教材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这样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情感沉淀为标本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要考察到中国古代人的家族道德与家族情感,最好亦最详而最可信的史料,莫如一部《诗经》和一部《左传》。《诗经》保留了当时人的内心情感,《左传》则保留了当时人的具体生活。”家族和家庭的基础是婚姻和夫妇,《诗经》即以君子对淑女的爱慕和追求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情感明丽温和,传唱千古,脍炙人口;但《诗经》又不只将眼光囿于爱情,更对婚姻生活及其中女子的现实处境与内心世界寄予特别的观照和思考。像《邶风·谷风》,写的就是一位女子在遭遇丈夫变心和另觅新欢之后,凄楚回忆当年生活,“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的恩爱似乎尚在眼前,但当下所面对的却是对方“不我屑矣”甚至“比予于毒”的境况。读完整首诗而同情遭到遗弃的女子时,再反观篇首“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的起兴之句,便能更深一层感受到那种痛苦失望是如何迅猛暴烈地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