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的人本思想(2)
唐太宗不是思想家,他之所以熟悉中国的民本思想传统,除了接受魏徵等大臣的影响与阅读书籍以外,社会现实的警醒应是一个重要原因。贞观时期的君臣大都经历了隋亡唐兴的历史进程,有很多深刻的印象与感受。隋朝本是一个富强的朝代,统一南北朝,完成了大一统的历史使命。隋亡多年以后,唐太宗还在和他的大臣们讨论,隋朝遗留在关中的粮食究竟还能吃多少年。然而,如此富强的隋朝,却在人民的反抗面前,迅速土崩瓦解。唐太宗是这些历史的亲历者,看到隋朝的崩塌,如同看到泰山崩塌在面前,自然而然地深刻体会到人民力量的强大。如果不想走隋朝失败的老路,就必须认真思考隋朝的教训,由此他发现了以人为本传统的可贵。人民就像水一样,水的力量在平静时常常被忽视,只有眼见大水覆舟的时候,才会发现水的强大。唐太宗因此感叹“民甚可畏也”,这是发自心底的认知。正因为唐太宗和他的朝廷对于隋朝的失败都感同身受,所以,以人为本在贞观时期才能够形成连续的政策,国家意志由此体现得比较明确。读《贞观政要》会有一个突出印象,就是唐太宗君臣讨论隋朝问题的记述遍布全书,隋朝的教训让贞观君臣赢得了民心。
“以人为本”是贞观之治一条成功的路线。思想上重视人民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度、法律的制定上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贞观朝廷深知人民的困苦来自赋税过重,于是制定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制度,贯彻藏富于民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才是政治安定的根本保证。贞观时期之所以能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和谐景象,就其实施的以人为本政策而言,是有必然性的。所以,唐朝以前,古人习惯于把尧舜禹“三代”作为卓越治理的代表,而在唐朝以后,古人则通常把贞观之治看作卓越治理的代表。
“以人为本”,从早期的思想家来看,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懂得民间疾苦,从而在制定政策、改革制度的时候能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唐朝总结历代政治经验教训,深知土地问题事关重大,所以政府拥有土地的时候,法律规定要先从无地、少地的家庭开始分配。努力保证农民拥有土地可以耕种,不允许土地随意买卖,凡此等等,只有保证弱势群体的起码生活水平不会下滑,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全底线。贞观时期的以人为本政策,至少体现了朝廷是看重长远政治利益的。
历史是发展的,以后来的理论衡量从前的历史,自然会发现历史的许多局限性,但历史的研究更应该以同时代的情况对比观察。中国古代,以民本主义传统而言,在今天看来无论如何都是陈旧的,但在当时的世界上,我们还难以发现与民本主义思想可以等量齐观的理论。与尚缺乏先进理论指导的国家相比,民本主义及其指导下的中国,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是正常的。如果仔细分析,民本主义显然还存在一些现代性的因素。
贞观之治发生的时候,是秦汉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日益成熟的时期。尤其是摆脱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政治,主张实施三省制、科举制等新制度因素,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国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期,继承历史与文化的积极成果,唐朝迈开了历史性的脚步。用《贞观政要》的话表述,即“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贞观之治,是传统中国文化治国理政的一个榜样,其治理智慧对后世启发良多。(孟宪实)
上一篇:重庆:书香伴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