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现状及发展方向探究
[摘 要]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到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中国电视选秀节目日益火爆,然而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选秀节目中出现的一些危机也日益突出。节目中模版的复制,商业文化的介入,选秀公平性的争议日益成为选秀节目突出的诟病,也让选秀节目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阵阵迷雾。本文以2012年浙江卫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分析其能跳出选秀节目竞争红海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指出我国现存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选秀节目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电视 选秀节目 中国好声音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2005年夏天起,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一系列选秀娱乐型节目相继推出,掀起了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业的超级风,创下了中国电视新的收视记录。无数观众,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文化、不分地域,均被牢牢锁定在电视机前,且随着节目进程而喜怒哀乐。
但是,随着选秀节目的日益火爆,选秀节目中出现的一些危机也日益突出。节目中模版的复制,商业文化的介入,选秀公平性的争议等慢慢成为观众关注的问题,也让选秀节目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阵阵迷雾。本文将以2012年浙江卫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分析其能跳出选秀节目竞争红海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指出我国现存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使选秀节目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二、《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分析
1、新颖的节目形式
选秀节目一直是近年来的收视热点,自从超女之后虽然也一直有新的节目推出并取得成功,但是节目形式已经很久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创新,“好声音”的出现改变了这些,导师兴奋拍下按钮转过椅子的镜头深深印入了观众们的脑海里。
“好声音”节目形式创新来自荷兰,原版“THE VOICE”在荷兰取得成功之后,迅速被全球众多国家引进。如今《美国之声》已经播到第三季,《英国之声》、《澳洲之声》、《韩国之声》、《德国之声》也都在所在国掀起收视狂潮,中国台湾的《华人好声音》也已经在筹备之中。有媒体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全世界的综艺节目都在转椅子!
作为红遍全球的选秀节目,“好声音”节目形式的新颖不仅体现在“转椅子”这个细节上,从选手的PK方式、比赛的赛程安排等都有很多创新,而这些创新,正是“好声音”能够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2、豪华的阵容和顶尖的制作水准
从设备造价来说,“好声音”的成本是十分高昂的。现场四把导师座椅直接从英国空运过来,总价高达320万元,而现场顶级的音控设备、录音设备、环绕全场的巨型LED屏等等也都造价不菲。
当然除了顶级的设备,“好声音”更重要的是其豪华的阵容,且不说四大导师和众多实力惊人的学员们。担任“好声音”音效总监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音响总监金少刚,录音由给王菲录专辑的李军负责,伴奏方面也是专门给一线明星伴奏的乐队。这些顶级阵容联袂贡献了上佳的节目品质,《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自然也水到渠成。
3、首创的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中国好声音》从制作起就是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出资,而邀请到的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四大导师也不收取酬劳,而是在节目和选手产生市场价值之后参与利润分成,而学员们则依靠这个平台大放异彩。
最终“好声音”的热播形成了制作方、播出方、导师、学员甚至主持人都共同受益的局面。制作方自然赚得盆满钵满。浙江卫视的收视率也一举登顶。导师们仅仅依靠“好声音”的超高收视率带来的曝光就收获颇丰,正如大家都记住了杨坤的32场演唱会。学员们不管在好声音的舞台走了多远,也大都有了不错的出路,有的开演唱会,有的唱电影主题曲,更有些已经接拍一线电商品牌的广告。最后连发挥机会并不多的主持人华少也凭借超快的广告词贯口而人气大增,这样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使得节目的每一个参与方都极力表现,保证了节目的品质。
4、扎实的群众基础
可以说一档综艺节目的成功离不开群众基础。从大的背景来讲,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中产阶层迅速增长。中产观众普遍学历较高,消费能力较强,对于他们来讲,节目包装更有时尚气息的《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要比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传统综艺节目更有吸引力。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好声音》诞生在十年之前,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火。
此外,浙江卫视王牌综艺节目《我爱记歌词》的热播,为其积累了大批热爱唱歌、热爱音乐的观众,这批观众正是《中国好声音》的种子观众,“好声音”放到浙江卫视来播是再合适不过的,因为浙江卫视长期的观众培养为节目的热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成功的营销模式
《中国好声音》运用多种营销模式,成功地将节目推送到观众的眼前。
首先,名人效应打基础。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组成了《中国好声音》的首个导师团,而这四位明星本身在国内娱乐界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这增加了节目的震撼性和权威性,能够借助名人效应迅速赢得观众和参赛者的信任。除此之外,节目一播出就吸引了包括姚晨、李玟、冯小刚、张靓颖、朱丹在内的名人通过微博为节目发布评论和转发。更是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的关注和加入。
其次,明显的公关炒作。广告未出,公关先行。多层次的网络口碑打造,大范围公关炒作,迅速凝聚了极高的知名度。同时,事先安排节目的一些质疑声,目的就是以争议吸引更多的关注度。
最后,有效利用新媒体。节目组不仅开通了官方微博、嘉宾微博,还有歌手微博,外加微博软文和活动的配合,充分有效地调动了网友的参与性,并形成了一种社会议题。一时之间,有关《中国好声音》学员、导师,以及广告台词等的讨论在微博上迅速扩散开来,无处不在。与其说这是一场观众的互动,不如说它是有“预谋”的微营销。 三、选秀节目现状
作为引领者当今娱乐节目大潮的电视类选秀类节目,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培育了一种新的电视娱乐形态,可以说实现了电视娱乐传媒的突破,同时它以观众为导向,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使娱乐成为一种经济方式。然而,其繁华背后已经呈现出来的某些尴尬和隐忧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平民选秀节目的非平民化倾向
平民特色、平民娱乐和大众参与是电视选秀节目的特色,也是其火爆的社会文化原因。选秀节目的低门槛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大众参与见证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蜕变历程。不同于电视歌手大奖赛、模特大赛等专业选拔比赛,电视选秀节目以平民造星运动自诩,因此电视选秀节目也成了少男少女步入娱乐圈的捷径。
然而,一夜成名的诱惑,势必会吸引专业人士的参与。回顾今年《中国好声音》,我们会发现,在冒尖的选手中,“非平民”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位置:她们有人是专业歌手,有人演过电视剧,有人拍过MV,有人甚至举行过个人音乐会,今年的“好声音”似乎开始远离平民这条路线。这种情形,在今年的其他电视选秀节目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海选的规则、低门槛的参赛资格,不存在选手专业与否的限制。这样一来,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繁荣,更多非平民选手的参与,平民选手势必成为陪衬,电视选秀节目的平民定位被稀释。平民特色的弱化和平民定位的变味,势必降低节目的大众参与热情,成为平民电视选秀节目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忧。
2、选秀比赛公平性非议连连
当下电视选秀节目,不仅票选出现舞弊传闻,评委的公平性也饱受争议,选拔环节、选拔程序的合法合理性、选拔结果的公平性都出现了种种质疑声音。有人会说,选秀节目只不过是档娱乐节目,是一场娱乐游戏,何必当真,何必办成严肃的比赛。确实,选秀节目突出娱乐性不会有人反对,但节目的内核是一场选拔竞赛,比赛的公平性至关重要,公平性丧失,会伤及比赛的权威性,必会伤及参与者的热情。试想一个充满舞弊丑闻、不具有公信力的节目,生命也就快走到尽头了。
电视选秀节目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节目赛制、规则制定、节目选拔环节、选拔程序等等方面严加规范,适当引进司法监督,保证节目的公平性。
3、克隆风盛行下的观众审美疲劳危机
电视娱乐节目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延续节目的生命周期的方法就是节目创新。像早年《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掀起了快乐旋风、玫瑰旋风,全国同类型节目克隆有余创新不足,也就三四年的时间这两种类型节目不是收视人气不再就是关门停办。
现如今,电视平民选秀节目克隆现象依然严重,从节目赛制、节目规则、评委评选办法几乎是千台一面。电视选秀节目名称不同,但差不多都是海选、PK、复活、票选,节目呈现出雷同趋势。观众在这样的同类型节目的狂轰滥炸之下,收视时的审美疲劳就产生了。因此,克隆之风对整个电视选秀节目是致命的危机,只有不断对节目形式、选秀内容、选拔环节进行创新,才能延长电视选秀节目的生命力。
4、浓重的商业色彩让选秀变味危机
作为一种新的节目类型,电视选秀应该重在表现年轻人健康、阳光的一面及其文化修养,追求的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从而体现正面的励志意义。然而透过一些节目,我们看到的却是舞台上大量选手们苍白的表演及其后面充斥的浮躁,还有媒介对收视率和商业噱头的追求。
对于电视媒体和节目制作公司来说,一档成功的选秀节目可以获得收视率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就给浙江卫视带来了滚滚财源。而这股全民选秀的娱乐风潮背后,各种商业因素和经济利益的博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这样的商业目的背后,使得选秀一类的活动开始向商业倾斜,浓厚的商味也让选秀开始走味。
四、选秀节目今后发展方向
1、创新突破:多样个性,可持续发展
电视选秀开创了一种新的电视娱乐方式,实现了我国电视娱乐传媒的突破,无疑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对其发展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就有可能出现消长变化,所引发的尴尬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一哄而上的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应该进入一个调整阶段,继续创新突破,以期真正做好做强,实现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克隆泛滥、原创缺席的中国选秀节目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创新,针对不同受众,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才有生存的可能。目前的电视选秀无论是主题内容、参与者层面还是节目传播对象,都差别不大,且比较单一。此类节目制作者可以采用“分众化”的策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职业层次、教育层次的人群,实行“专业化”“小众化”的“窄播”,在细分市场中赢得市场。
而任何一种节目的成功,其中都必然隐藏着某些独特的配方或元素,就好像组合成美丽斑斓色彩的三原色一样。电视选秀如果能将此类节目的三原色进行巧妙组合、变化,进而与其他节目的一些元素相融合,也必将呈现出更吸引受众的七彩时空,而这就是多样化。
在个性化彰显方面,选秀类节目应该有“新、奇、特”的创意,无论是节目主题、创作过程、包装形式,还是主持人,都应该反映出这一点。力求使节目丰富多彩的内容与电视艺术的多种表现元素有机融合,给观众营造一个健康而富有情趣,刺激而充满悬念的休闲娱乐空间。
2、回归本位:愉悦身心、健康娱乐
娱乐节目的本位应该是以享受娱乐产品为前提,同时也是以之为目的,排除一切精神的负担,比如功利意识。电视选秀就选手而言,就是要丢掉包袱、轻装上阵,而非如同高考之外的另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背负厚望,紧张沉重;就节目来说,则是给具有表演才能的观众提供一个倡导健康、快乐、通俗的大众娱乐的表现平台;对传播对象,则是愉悦身心,享受快乐。这才是电视选秀节目真正应该倡导的娱乐精神。
3、规范操作:合法、公平
对规则的设计也是选秀节目创作的关键,每一档电视选秀的规则是节目的叙事和构成基础。选秀节目的规则设计既包括节目的框架和流程设计,同时也包含了评判机制、竞赛规则。目前,选秀节目由于运作过程当中的某些问题,已经引发了观众对此类节目“评委权利过大”、“平民选秀不平民”、“赛制随意改变有霸王条款之嫌”、“商业运作难保公平”等等质疑。因此,选秀类节目在操作上应逐步完善和规范,尤其像各种投票活动应该在策划、组织、具体活动、统计、监督等方面层层严格把关,有时甚至是需要法律监督。
4、政府部门:宏观把控,加强监督
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此节目的宏观把控和有效监管,节目制作者也应当自觉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一方面应从宏观总体上对选秀节目的总体数量和布局进行调控,严格审批,合理布局;另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明确监管方向,绝不含糊。同时,节目制作者也要畅通媒体和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渠道,以利对媒体的社会监督,形成节目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肖景辉.盘点2005中国传媒业状况 几家欢喜几家愁[J].传媒,2005(12)
[2]从平民选秀到全民选秀[J].国际先驱导报,2006(5)
[3]超女被指“非平民”五大赛区冠军身世解密[J].南方都市报,2006(8)
[4]程前.选秀节目的隐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J].广电传媒,2007(5)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