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未成年真人秀 是否做到了儿童利益最大化

严控未成年真人秀

严控未成年真人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将从节目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调控,原则上不允许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

这份《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不得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也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装造“星”、一夜成名。

叫停:意在保护孩子

此次通知被业内称为“限童令”落地。因此从去年开始管理部门已陆续发布相关提示。如2005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中提出,真人秀节目应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对少数有未成年人参与的节目要坚决杜绝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

“限童令”落地后,网上的呼声显示出普遍支持的态度。理由是:很多明星借炒作子女咸鱼翻身,过早地把名利压在孩子身上;真人秀节目内容越发乏善可陈,只剩下“隐私”当看点,无死角拍摄家庭生活;助长了炫富风气;看不惯大人带着小孩还做戏……

某电视台节目编导透露,在节目中,许多童星过度早熟,说话就像大人一样,太多童星从小被父母设计走演艺道路,使得小孩自小过于迎合社会口味。在一档高收视率的此类节目中,就发生了许多观众将两个小孩“凑成一对”,在某次节目发布会上,这个男孩直接对着女孩喊“老婆”,宛如大人。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处检察官于艳丽每天接触未成年嫌疑人和被害人,她告诉记者,目前的真人秀节目,对参与其中的未成年人、以及更广泛的未成年人观众群体的身心健康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童真成为消费品,损害了儿童心理健康。真人秀节目往往选择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按照法国当代心理学家H·瓦互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处于主观或个性时期,特点是喜欢自以为是,彰显自己的需要。某些真人秀节目利用这一特点,诱导儿童表现出“天真”“口无遮拦”“童言无忌”等卖点,引发观众欢笑吸引观众眼球,获取商业利益,这易造成儿童的心理不适,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儿童缺乏自主选择权,损害了儿童人格尊严。未成年人身心尚不成熟,对于要不要上真人秀节目、在节目中如何表现等问题缺乏判断力,这导致了未成年人易在家长、节目组诱导,甚至强迫下参与其中,做出符合节目商业化定位的表现,甚至在刻意指引下做出反常行为,损害了儿童的人格。

节目定位于娱乐化、商业化,误导了儿童价值取向。儿童处于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萌芽阶段,环境对其价值体系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电视节目作为受众较广的媒体,其价值取向应当有严格把控。但部分节目没有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话题、活动易造成儿童的认知偏差。如以成人心理将参加真人秀的儿童配对,没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造成儿童“早熟”。再如突出儿童的服饰衣着、家庭经济状况,误导了广大儿童的消费观念。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