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宣传片:有形象,无大学
在一阵急促的滴滴声中,一位穿着飞行服的女生在一间偌大的教室里醒来,她走进图书馆、实验室,在勤恳工作的老教授身边驻足,她跳舞、打太极,在校园漫游……
5月27日,复旦大学的这部形象宣传片《To My Light》上线,这部被称为“美丽科幻+人性叙事+硬朗大片”的宣传片,是为了庆祝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而制作。
从5月19日开始,连续多天,复旦大学的微信平台便早早地开始为这部“不同于通行的宣传片思路”的片子预热:“像复旦这样的大学,能否避免以做文稿的方式做片子?我们想做一点突破,希望海内外校友和关心复旦的各界人士能够包容这种尝试。”
可是与几天来的期待不同,宣传片发布当天,就有网友指出,复旦大学最新宣传片与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Explorer》非常相似。东京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Explorer》拍摄的同样是一位身穿宇航服的女生,走过图书馆、实验室、在聚会上跳舞、观看本子上手绘的飞机……
抄袭一说瞬间淹没了复旦大学校庆的宣传片。此后,围绕这所老牌高校的话题,不仅仅是庆祝建校110周年的喜悦,“抄袭”亦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复旦之光何在
宣传片英文撰稿、复旦英文系教师朱绩崧将名字定为《To My Light》,有“大学为社会之光,来考复旦,就是向着光明”之意。然而,抄袭的质疑却让复旦之光暗淡,无论是宣传片的创新意识,还是对此事的公关处理,复旦都颇受诟病。知名财经评论家、复旦校友叶檀说,现今社会抄袭已经见怪不怪了,教授抄袭、学生抄袭,这样的事情迟早要爆发,不在复旦,也会是别的学校。
面对争议,《To My Light》制片人、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滕育栋在5月27日,宣传片上线当晚回应说,“我们是根据校友事迹写的本子,选题不同。我们创作剧本的过程是独立的。具体拍摄制作由第三方公司完成”。在阐述了上述理由后,他否认了抄袭一说。
此时,校方称这部宣传片是“一点点头脑风暴出来的,和东京大学的宣传片完全不同”,这一说法显然不能服众。但第二天,《To My Light》从复旦大学的微信和微博平台下线,换上了时长近13分钟的新宣传片,更新的宣传片走的是一般高校宣传片的传统路线。
在同一天,滕育栋接受澎拜新闻采访时,介绍了《To My Light》宣传片创作的来龙去脉。他说,剧本改编自真人真事,女主人公的经历是独一无二,她的事迹也是独一无二的。“摄制团队看过全球二十多所高校的宣传片和几家著名广告公司的广告片,其中包括东京大学的宣传片。因题材类似,摄制团队比较多地参考了东大短片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他强调,短片中试飞的悬念、时空的错位、主角与老先生们的深度互动等,都是东京大学宣传片没有的。也正是因此,制作团队没有改变拍摄计划。
虽然滕育栋表示“作为制片人,我对这部片子对学校声誉造成的伤害深感自责,在此真诚地道歉”,但是对于抄袭一说,他并没有承认。
根据《广州日报》的报道,有宣传片摄制团队的成员匿名对外透露,其实在创作和拍摄过程中,已多次有人提醒滕育栋,短片和东京大学那部片子太过接近,建议“改一改思路”,但滕育栋坚持己见。甚至有团队成员提议能否只在校友会等小范围场合播放,而不是高调上线?这一提议也被滕育栋否决。
复旦大学对宣传片涉嫌抄袭的处理引发了校友的愤慨。网络作家、复旦校友安普若在微博上公开指责母校:“堂堂复旦大学的官方宣传片抄袭日本东京大学,还抵赖不承认。你怎么教育学生学术诚实?如果复旦大学你自己都这样,你让世界其他高校怎么相信你教育出来的学生是诚实的?”
高校宣传片的沦陷
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针对此事专门撰文写道:“还有人说,与其他高校的老套路相比,应该肯定这个青年人的创造精神。此言看似有理,其实大错特错,荒谬至极。相对于其他高校宣传片的陈规旧套,贵校校庆宣传片的创作者有意创新,但创新绝不是走剽窃的邪路,更不是还把剽窃当成自己果实的邪路上。我想说的是,秉承自己的老传统拍校庆片比所谓的剽窃创新强百倍。”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复旦校友的林少雄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对高效宣传片进行了分析:“高校宣传片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缺乏新意,当做商业片、广告片来做;二则像复旦,想创新,但是由于了解不多、把关不严,造成抄袭;三是像北京大学的宣传片《星空日记》,虽然是全然创新,但是一味将高校和社会对立,强调校园净土而将社会暴力化,没有正确的理念和观念,缺乏人文精神和关怀。”
几年前,高校的宣传片大都沉闷死板,校领导致辞、知名校友、荣誉奖项、科研项目、校园风光的展示成为常规模式。近些年一些高校开始在宣传片上寻求突破,力求展现高校的创新和特色,当然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学子。“然而,一些宣传片开始用成就多少精英作为衡量标准,校园美女、情侣讲述代替了学校人文精神的展示。”林少雄说。
林少雄认为,宣传片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就是一所大学的教育观念,而如今很多短片,影片主人公观念混乱,不仅体现了影片制作者观念的混乱,更体现了高等教育混乱的价值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混乱理念及现实。
5月31日,在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滕育栋多次否认抄袭后,复旦大学在官方微博发布了道歉声明:视频《To My Light》涉嫌抄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损害了学校声誉,伤害了大家的感情,对此真诚致歉。校方同时表示,在初核基础上,复旦大学将启动相关调查,邀请有关专家、校友和师生代表参加,并依据调查结果追究责任,严肃处理,改进工作,并感谢师生校友和各界朋友对学校的关爱和支持。
然而,复旦大学的抄袭风波并没有结束,又有网友指出,复旦大学校庆的标志涉嫌抄袭苹果touchid标志;再度发布的宣传片,又涉嫌抄袭慕尼黑工业大学宣传片。
对此,复旦大学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在回复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时候称,这些质疑是“无聊至极”,而关于《To My Light》的调查已经展开。该工作人员表示,里面有很多东西,不是媒体关注、报道的那样糟糕。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在经过调查后,会通过合适的方式告诉公众。
朱绩崧说,历史会证明,《To My Light》事件本身就是一道Light—向公众曝出中国学术机构长期行政化的各种积弊:好大喜功、低效无能、自以为是、用人失察,等等。
抄袭、造假,高校挥之不去的阴影
2015年1月12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完成《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复旦大学排在北大、清华之后,位列第三,这代表着复旦大学在综合实力、师资水平、办学水平、办学成就、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
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一向被人们视作净土,是道德高地,更是精神高地。不抄袭、不剽窃也是高校需要恪守的职业底线。然而,不断被曝光的抄袭和造假丑闻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被举报涉嫌学术抄袭、学历及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一系列问题。去年年底,复旦大学经过调查后称,王正敏的专著和院士申请材料中的确存在学术不规范问题,但不能判断为造假。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调查结果也遭受很多质疑。
在此之前,复旦大学就曾因为外文学院教授陆效用、五官科医院教授迟放鲁以及信息学院教授顾宁及其指导的博士班研究生叶炜存在论文(出版物)涉嫌抄袭的学术违规行为,分别给予不再聘用,暂停招生等处罚。
而在其他高校,这样的事情也在不断发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如果不改变现在的评价机制,这些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变。高校评价机制对论文、学术的绑架,使得教授、学生抄袭、造假事件频发。
他举例说到,比如最近学生毕业的论文答辩,肯定会有很多学校发现学生的论文有明显的作假情况,但在学术标准普遍弃守的趋势下,如果个别教授坚持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应有的学术原创性,在评审时对不合格的论文说不,反而被视为堂吉诃德式的可笑斗士,以后再没有人请他指导或评审。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曾在学校尝试开展体育教师“去论文化”的改革,却遭到了体育教研组的反对。“如果不写论文了,我们怎么评职称呢,你说你篮球打得好,他说他羽毛球教得好,没法比较,该评谁好呢?”结果,论文还是要写。
而高校的过度行政化则导致腐败不断。根据中纪委网站“纪律审查”栏目公布的落马官员,2014年,在包括党校、农科院等及地方纪委通报的高校腐败案件中,高校腐败领导人数近40人。在高度行政化的大学体系里,教学、研究和学术被当成行政的陪衬,有人将此称之为行政的注脚和延伸。
在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看来,在大学理念、课程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总体模式等方方面面,高校实行行政性垄断,这使得大学成为等因奉此的行政体制中的附庸。
学术风气不正、过度行政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腐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沉重的伤痛。
储朝晖说,当下在高校通常没有独立的专业评价机制,谁权力大,谁说了算。比如复旦大学这次的宣传片,在制作的过程中肯定有人提出过质疑,但是一旦某个领导说,这不是抄袭、没问题,片子也就做出来了。“在一个机构里面,如果存在不受监督的权力,就会产生腐败;在一个学术机构里面,如果存在不受质疑的权力,自然就会阻碍思想和创新。”储朝晖说。
储朝晖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建立规范的现代大学制度,同时还应该有法律保障,依法治校,明确行政权力和大学之间的界线。“虽然我国一直在推进大学的建设,但是目前并没有取得关键性的进展”,他认为阻碍不全在学校内部,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也在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
(责任编辑:HN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