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大V张发财携新作《人五人六》与广州读者侃历史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陶明霞)勾践真的卧过薪尝过胆?项羽真的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李白真的又能作诗又能耍剑?很多时候,历史其实并非是我们以为的那样。12月3日下午,微博历史段子大V、著名设计师张发财携新作《人五人六》做客广州1200bookshop正佳Hi百货店,与中国知名媒体人,《新周刊》创办人、前执行主编封新城进行对谈,一起“人五人六”侃历史。
张发财和封新城已经是认识8年的好朋友了。回忆起和张发财的初识,封新城说是在网络上,“我那时是《新周刊》的总编,总是要去网上发现一些新鲜的人或事。我发现张发财的时候,我以为我发现的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老教授。”之后两人通过网络取得了联系,封新城去到南宁采访张发财,见面后经过一番交谈,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深交好友。
张发财直言:“如果没有封新城先生,就没有这本新书《人五人六》,也没有之前出的《历史就这七八样》。”张发财的这两本书缘起于7年前两人的一次见面,那时封新城邀请张发财在《新周刊》上写专栏,“写什么都成,但每一期专栏的插图你得做好”。答应下来后,张发财就这样坚持写了六七年专栏,而这些文章就集结成了《历史就这七八样》和《人五人六》的大部分内容。“这书是属于封先生‘催产’出来的。”张发财说。
对于张发财的历史作家身份,封新城有一个命名——“历史的小偷”,因为“小偷偷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有价值的”。张发财给现场读者解释道:“他说我是从历史的角落里偷出东西。但我觉得还不到位。小偷是偷人多的地方,而我其实是在历史的旮旯里找东西,所以我应该是历史的‘收破烂的’。”张发财笑言。类似的观点在《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为《人五人六》写的序言中也曾出现过:“(张发财)善于在历史的犄角旮旯里找出所谓的‘硬货’。”作为同样了解张发财的好友,陈晓卿这样评价他:“别看发财的文字表面风骚放荡,充满各种秀智商的桥段,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他饱读经典、勤于考证的基础之上。”
的确,新作《人五人六》一如既往的笑点密集,但脱下轻松搞笑的外衣,张发财的历史文章其实是“言必有据”的严谨作品,每一篇文章皆有所本、皆有出处。据悉,张发财在写《人五人六》里鉴真东渡那篇文章时,前期准备了很久,他在论文网上看了三篇论文,读了将近60多万字的资料,最后才写成这篇几千字的文章。《人五人六》里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张发财在阅读大量历史文献、经过严格考证之后,再用“不正经”的风趣笔调呈献给读者的。
现场有读者对《人五人六》这个书名非常感兴趣,提问“为什么以‘人五人六’为书名呢?”张发财回应说“这是一个莫名的传统”。张发财的第一本书名为《一个都不正经》,这是慕容雪村给的建议,“你这书里面没有正经人,也没有正经事,咱们就叫《一个都不正经》”。这本书出版后有位粉丝给张发财留言,说下本书叫《大家都很2》怎么样,他觉得这名字也特别好,就采用了。从此之后张发财每本书书名就开始沿袭这必带数字的传统:《历史就这七八样》《十三不靠》……至于第五本作品《人五人六》,张发财这样解释:“‘人五人六’在北方话里是指装腔作势、装模作样的人,我这本书里面全是以历史人物为主,他们有好多都‘人五人六’的。”张发财继续笑笑说:“其实我现在坐在这说话这就有点人五人六的。”
在聊到“为什么要写这些历史人物”时,张发财直言“真正的历史人物其实是很丰满的”,但大家对他们都是固定化的、符号化的认知,比如丘处机、张三丰、武则天……张发财说:“在查阅了传记和他们的生平之后,我想把这个符号更加丰满一些。我们平时看到的可能都是历史人物的正面,但我想让他们的侧面和背面露出来。”张发财坦言自己只是想多角度地呈现历史,并没有开拓历史的野心,“尽量写的轻松一点,让你们读完能笑笑、开心一下,这本书的使命就达到了”。
而说起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张发财很肯定地回答——明武宗朱厚照。“因为我觉得他活得特别坦荡,特别真实,想干嘛就干嘛。那是我对人生高度的一种想象。而有些历史人物就活得特别假。”张发财又聊到写《人五人六》的初衷:“人是人,不是神。作为人,必然有他的局限性和人性的弱点,我就想把他们真实的那面还原出来。”
除去历史作家这一身份,生活中的张发财其实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设计师。他曾为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设计过海报,把泼墨山水处理成家乡咸肉,把竹简卷轴处理成农耕田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被问到“看书写字对做设计有没有帮助”时,张发财说一点帮助都没有,但设计对写字有帮助。“我做设计的时候,脑海里会先有一个画面,之后再用电脑或手绘表达出来。而在写作时,我也会先把史籍资料变成画面,还原历史现场,再用文字写下来。这是相通的。”平面设计的PS和拼接,也让他惯于在古今人物和历史段子之间闪转腾挪。“写字能让我快乐,我就很满意了。为什么还要一物两用地对设计有帮助呢?人不能太贪心。”
上一篇:【澎湃问政】
下一篇:金华历史上的“万人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