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历史上的“万人大会”
见习记者 蔡文洁
“我馆保存着一堆火车票和汽车票,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票子,你们年轻人都不曾见过,值得来看看。”几天前,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报料称。
记者前往现场查看发现,这堆老车票数量加起来有200多张,时间大多为1965年3月份的,车票上的地点有龙游至金华、龙游至下潘、开化至汤溪的,包含了金华的各个地方。
在这个时间段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陆续坐火车来到金华?当时有什么大事发生?
这些老票子和当年的“万人大会”有关
上世纪60年代的火车票,是一张用硬纸板做的长方形卡片,长约4厘米。上面有始发站、到达站、票价、座位、时间等一些基本信息。和现在的火车票相比,少了姓名、身份证号、乘客须知、具体车次。
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火车票是从下面收上来的,当时报销需要凭证,这些火车票就是交上来报销的,这应该是开某次大型会议后上交的。”
上世纪60年代的火车票、3月份开的会议、汤溪龙游下潘……凭着这些信息,记者找到了当时在金华县委工作过的老人刘连荣,想请他帮忙认认这是哪次大会留下的产物。“这是当时开五级干部大会留下的东西,也就是俗称的‘万人大会’。”刘连荣看了一眼记者拍下的照片,便断定这是当时的产物。“我印象太深刻了。”刘连荣今年已经84岁高龄。他告诉记者,年轻时的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但唯独对五级干部大会记忆深刻。
为了筹备大会 连年夜饭都没赶上
档案馆退休干部刘连荣上世纪70年代在金华县委行政科工作。“当时我们科里包括我在内就两个人,主要负责管理办公室的事务。”刘连荣说,每年自己最忙的时候,就是筹备五级干部大会了。“有一年的大会定在正月初三开,应该是1977年吧,那次大会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刘连荣和记者说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说那年由于要筹备大会事宜,除夕那天,他在办公室里一直加班到下午5点。“那时候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汽车也没有,我就借了一辆自行车准备骑回去赶年夜饭。”刘连荣的家住在汤溪的西祝村,骑到白龙桥的时候,一不小心摔到了桥下。“当时车摔坏了,天也黑了,但是离家还有10公里远,我在那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等了一会,刘连荣很幸运,碰到了一辆从金华开回汤溪医院的救护车,把他带到了汤溪。
从汤溪到西祝,还有5公里,怎么办?那时候没有灯,路也全是泥路。刘连荣在寒夜里,凭着大致的方向感,摸黑走回了家。“他回到家的时候,我吓了一跳,整个人身上都是泥。”刘连荣的老伴告诉记者。而那时,家里早已吃好了年夜饭,刘连荣只能吃些剩饭剩菜,第二天一早,又赶回了县里。
开会要自带稻草和棉被 住学生宿舍
那个时候,开一次五级干部大会,至少得有1万人。开会期间,主要围绕“三农”问题展开讨论。譬如今年的农业生产工作怎么开展,如何组织?具体工作会落实到每个村和生产队,以确保全年农作物的产量。大会一般在每年的春节过后召开,从县、区、乡、村到生产队,每级都要有代表参加。
当年出远门开会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拖个箱子带上换洗的衣服就可以了,其余一切宾馆都会帮你备好。
大会要开3天,在上世纪70年代,没有这么多的旅馆,住宿问题如何解决?刘连荣说,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放假了,所以就把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借来,给来开会的人住(开会的人自带棉被和稻草)。“三中、五中我们都借过。”那个年代有些人家里穷,连棉被也没有。刘连荣向各个旅馆借了1000多床被子放在学校。“没有被子的人,可以到现场借,写个借条就行。”
当时,饭菜也在学校里面煮,用的是大蒸笼。因为人太多,蒸笼不够用,刘连荣和同事们一起新做了一个大蒸笼,用来蒸饭菜。
白天开会,等到吃完晚饭,大家就会去街上走一走。“晚上街上都是人,非常热闹,这在平时是很难见的场景。”逛完回到学校,大家就把稻草铺在床上,呼呼大睡。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自己带稻草和棉被去开会,可能是很难想象的事。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爷爷辈就是这样过来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为了赴一场盛会,更是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