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话剧《热土》强健文艺创作主心骨的启示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白瀛)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艺术生命之“根”深扎于人民的话剧作品,如何彰显文艺创作的“有筋骨”“有温度”?以新中国革命文艺最早的人才培养基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历史背景的话剧《热土》22日、23日在国家话剧院上演,塑造了“烽火草原鲁艺”人的艺术形象,受到观众和业界的肯定。

   该剧由中国戏剧协会副主席、戏剧“梅花奖”得主宋国锋执导,内蒙古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话剧团演出。主创人员表示,通过这次创作实践深刻认识到,植根“热土”,是文艺创作之根;服务人民,是文艺创作之魂;善于学习、拜人民为师,则是文艺创新的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只有遵循文艺创作规律,深刻反映人民心声,才是实现人民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真谛所在。”宋国锋说。

   植根热土、情系人民——文艺创作的不尽动力

   1938年至1947年,延安“鲁艺”的干部教师,奔赴晋察冀、华中抗日根据地和冀察热辽地区,创办了联合大学“鲁艺”或分院。在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和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坚持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培养造就了为数众多的文化艺术精英人才。

   话剧《热土》即取材于冀察热辽“鲁艺”在赤峰办学的史实,塑造了以革命音乐家安波整理《牧歌》等为人物主线及“烽火草原鲁艺”人的艺术形象,围绕着文艺为谁服务以及如何服务的问题展开戏剧情节,揭示了文艺必须“根植热土、情系人民”的时代主题。

   “‘鲁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是什么?就是文艺工作者植根人民热土,深入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的文艺服务宗旨。”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于凤先表示。

   拜人民为师、唱人民之歌——文艺创作的智慧源泉

   话剧《热土》从人民的角度切入,设计了可歌可泣、深刻感人的情节,凸显了艺术和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两组群体人物关系:第一组是在革命“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以安波为表率的“鲁艺”师生的艺术群像;第二组是以冯玉兰、陈影匠、呼和巴特为代表的农牧民典型形象。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