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芷生院士:应更加重视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

摘要

安芷生曾系统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 50余年执着于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

新华网西安5月25日电(记者许祖华 陈晨)本月初刚刚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科学专家安芷生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础性、原创性的科学研究能够直接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应当更加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

1941年出生的安芷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和大气污染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5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的今年新增84名院士和21名外籍院士名单里,安芷生名列其中。

在位于陕西西安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岩芯库里,密密麻麻垒放着从湖泊、黄土和其他生物地质载体中打出来的样本,无声记录着安芷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50余年的艰辛历程。这一个个样本,被安芷生视作“珍爱”,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基础研究的信仰所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安芷生就系统提出了“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提出了冬、夏季风气候变迁这一主导东亚环境变化的动力学因素,解开了东亚环境变化历史之谜。这一重要成果,突破了经典的全球冰期-间冰期理论,得到国际认可,也成为安芷生学术上的重要成就。

他的研究表明,中国季风区和干旱区的现今自然环境,是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长期耦合演化的结果,因而,“生态环境修复应遵循自然演变的规律”。这一重要结论,为我国西部特别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系统推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时,安芷生等专家指出,在历史上,黄土高原塬面上以草原为主,建议在“退耕还林”的同时重视“还草”工作,为国家制定“退耕还林 (草)”政策做出贡献。

50余年执着于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让安芷生对科研工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实践表明,基础研究越深,措施的针对性就越强。”安芷生说,基础研究成果完全可以应用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应当更加重视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究。从事基础研究,不一定需要很多经费,关键是要有兴趣、要执着、要奋斗,“坚定的信念最重要”。

虽年事已高,但安芷生仍耕耘不辍。近年来,他将地质生物记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进一步指出,亚洲季风变迁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全球冰量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及亚洲海陆变迁等下垫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而提出了亚洲季风变迁动力学的理论框架;同时,他在PM2.5污染控制和黄土高原治沟造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为国家环境治理做出重要贡献;他言传身教,为我国第四纪和全球变化领域培养了包括1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学科骨干。

作为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奠基人,安芷生勤勉扎实、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同事和后来人。仅有100多名科研人员的地球环境研究所,是中科院系统不折不扣的“小个头”,但在成果产出方面却并非“小字号”。多年来,该所在“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宇宙成因核素和稳定同位素环境示踪”“树轮气候学”和“粉尘与气溶胶”等国际地学前沿领域,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仅有100多人的团队中,就有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研究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7次被国家评为优秀。

安芷生说,国家在科技资源布局和科研单位建设中,应坚持多元化原则,大而强和小而精的科研机构都要有。应避免“千所一面”、过于追求“大而全”的倾向,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格局。(完)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把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